严世蕃模糊感觉这李卫国今后必然成为严家的绊脚石,由此这也破天荒的对着一个十四五的小学子使起了坏劲,方才递过的两张纸条,那孙山那张上就是李卫国的笔迹!
殿试阅卷的时候按例要糊名,严家固然势大,可让他堂而皇之的去拆开糊名他也没这么大胆量,毕竟嘉靖固然昏庸,可机谋之术但是无人能出其右的。
阅卷的时候严党的那几个大臣要按照笔迹判定出严世蕃所说的学子是否是眼下这一名,然后这再判下考语,给出品级。
殿试阅卷的时候考官们都是非常慎重的,因为终究内阁给出的只是建议,终究定名次的还是圣上,如果圣上心血来潮说要拿出此人的卷子阅上一阅,这等卷子怕是又颇合圣意,届时见怪下来,你该如何圆场?
这科举一事也是一样,阅卷的官员给你成绩评定以后这就送到内阁,内阁按照考生获得的成绩这再定出各位考生的名次,最后交于圣上亲身讯断。
这活计不好办,殿试虽说人数未几,可毕竟也是三百号人!再说笔迹这东西也是神似形不似的,考生殿试清一色的都用的台阁体,那里会那么轻易判定?
如果如此,给个孙山你考生又有何话说?
“严阁老,你看这卷子!”
此时小黄门的卷盒送来,就只等内阁评定成绩。
普通阁老是不做阅卷的活计的,卷子早就有人阅过,本身这些阁老们只是按照考官们做出的评定暗号终究评定名次就好,每天的事物那么繁忙,服侍天子都服侍不过来呢,谁有那么多工夫去服侍考生?
事前阅卷的时候严府的下人曾喊人送来一小竹筒的墨汁,考官们心领神会,也都晓得是啥意义,天然晓得此事该用啥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