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一怔,看来是避不畴昔了,干脆感喟一声:“鄙人当然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过这位兄台刚才言之有理,冒然叨扰府尹大人委实有些不当,大人定夺便是。”
此言一出,人群中顿时响起群情之声,不由点头感觉此人的话仿佛极有事理。
好半天,李兰带有小月等人分开后的集市才幡然觉悟过来,发起当众颂读文章那人更是第一个开口道:“好文章,虽不负气势澎湃之象,但却俭朴雄浑,详确松散,直指我等学问之大忌。如此文章,该当登第楼前唱名三日,上呈府尹大人!”
名声是个奇物,即便是看不到亦摸不到,但人生百载尚且活在铜炉之间,名声便是不成或缺的东西。简而言之,名声便是四周人对你的评判,如果名臭沆瀣,自是得不到别人承认,不管是言行举止亦或是为人辞吐都会遭人鄙弃。反之亦然,如果你名声极是香若绿萝,那与别品德茶论道之时,必将徒生其好感大大加分,从而更易于达成目标。
就在那墨客冷眼相待,并且筹办看他的笑话,胡想着明日金陵城传遍李兰胸无点墨败梅老先生清誉时,俄然只听吴大人如同金石般的声声响起:君子曰,学不成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当那封行泼墨章的宣纸呈到吴大人的面前时,他并没有任何游移地伸手接住,颌首表示自当上禀府尹大人。
彻夜。
有人冷静谛视李兰拜别的方向好久,不由暗想如此才情冷傲之人,岂是一个金陵城能够束缚的?亦或者说如此夫君,又岂是一个高家能够攀附的?可惜高家有眼不识慧珠,错过了此段姻缘,怪不得只拘泥于城北而久不腾达。
华灯初上,一辆青蓬双辕的马车驶进了金陵城。
当代对名声更加正视,很多人不吝于捐躯骨肉亲情,万贯家财等身外物,为的就是搏得一世隽誉,哪怕是统御国土的天子,亦寄心于能够流芳百世,让后代之人记着本身的功劳,这些都能够视为名声的范围。
吴大人见对方是登第士子,不由心头一动,侧头看了部属一眼。那名部属当即明白了他的意义,忙俯身在他耳边道:“大人切莫心急,此人说的不无事理。若真是臭文烂作,冒然呈于府尹大人,李兰是梅老先生的门生,府尹大人并不会拿他如何,最多就是一顿怒斥罢了。可如果我们……恐怕见怪下来,免不了吃一记板子。”
秦淮两岸美景不夜天,万口相谈君子贵其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