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然戴安平才30多岁,常日里笑呵呵的,并不让人感觉严肃,实际上却办了很多大案,公检法圈里称他是“笑容包公”,信得过。
“不不不,郭局!我甚么都不晓得,我只是想把李蕊的三本日记交给您,但愿对您有所帮忙。”
骆千帆想了想说:“郭云帆还投资开了一家汽车4s店,法人是他儿子郭仲明,查处的时候也能够今后动手……”
挂断电话,思虑再三,骆千帆不想跟郭云帆为仇作对。他就是一个记者,只想过他本身的小日子,他过够了这类有家难回、担惊受怕的日子,他决定让步。
“千帆,你说甚么呢?我都听胡涂了。你没有错啊,你这孩子是个好记者,我很赏识你。”郭云帆还当他甚么都不晓得。
骆千帆翻出一个手机号――虹城纪检委的戴安平。
郭云帆挂断电话,骆千帆不但没有一丝轻松,反倒丛生无穷悲惨。
宁获咎是个君子,不获咎一个小人,那句话太有事理了。“既然郭云帆不肯网开一面,我也只好拼个鱼死网破。”
骆千帆把他所体味的环境作了大抵先容,又把那6万字的稿件――《一名“高利贷患者”的非普通灭亡》也发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