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东汉明帝时,有一名水土工程专家叫王景,因管理河渠有功劳,获得天子的犒赏,礼品中竟然有一部《山海经》。而东晋大墨客陶渊明平生不为五斗米折腰,却佩服于《山海经》,曾一口气写下《读<山海经>十三首》诗,留传至今。此中的第一首诗就表达出他读《山海经》后欢愉镇静的情感和晓得天下的结果“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南山(经)之首曰(■)(qu6)[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1。有草焉,其状如韭(ji()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穀)[榖(g^u)]而黑理2,其华四照,其名曰迷(穀)[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y))而白耳3,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x9ngx9ng)4,食之善走。丽■(j9)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此中多育沛5,佩之无瘕(ji3)6疾。
又东四百里,曰亶(d3n)爰(yu2n)之山,多水,无草木,不成以上。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1,其名曰类,自为牝()牡(m()2,食者不妒。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丹雘](hu^)1。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g()。有鸟焉,其状如鸠2,其音若呵(h5)3,名曰灌灌4,佩之不惑5。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此中多赤鱬(r*)6,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7食之不疥。
又东三百里,[曰]柢(d!)山,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q&)下1,其音如留牛2,其名曰鯥(l)),冬死而夏生3,食之无肿(zh%ng)疾4。
【注释】1青雘:一种色彩很都雅的天然涂料。2鸠:即斑鸠,一种体型似鸽子的鸟。3呵:大声喝叱。4灌灌:传说中的一种鸟,它的肉很好吃,烤熟后更是味道鲜美。5佩:这里是插上的意义。6赤鱬:也叫鲵鱼,即现在所说的娃娃鱼,有四只脚,长尾巴,能上树,属两栖类植物。7鸳鸯:一种雌雄同居同飞而不分离的鸟,羽毛色采灿艳。
1996年元月
但是,因为《山海经》既非出自一人之手,也非写成于一时,笔墨记录上本已疏略简乱,再加上传播时候长远,以是,讹误衍脱、增削窜改的环境很多,令人不便浏览,常常难以了解,需求做一些订正疏浚的事情。但考虑到本书为一部提高性读物,在于简明,不宜停止烦琐考据,故采纳通便之法,既能保持原文面孔,又可校订理顺笔墨,还要不必列出订正记。这就是:凡遇讹文,即标以圆括号,前面补上改正之字,并标以方括号,表示改正,如《南山经》鹊山条中的“其状如穀而黑理”一句,“穀”为“榖”之讹,因而校订为“其状如(穀)[榖]而黑理”;凡遇衍文,即标以圆括号,表示删除,如《南山经》最后一条中的“一璧稻米”一句,在高低当中读不通,实为衍文,因而校订为“(一璧稻米)”;凡遇脱文,即标以方括号,表示补充,如《南山经》柢山条中的“又东三百里柢山”一句,“三百里”下脱一“曰”字,因而校订为“又东三百里[曰]柢山”。凡作如此校订的笔墨,都是有可靠按照的,是在接收古今学者研讨服从的根本长停止的,如明人王崇庆,清人王念孙、何焯、吴任臣、汪绂、毕沅、郝懿行,古人汪绍原、袁珂等,此中尤多得益于袁珂的订正服从。又《山海经》中每多异读字、通假字,难识难读,故随文用拼音注上音,并且不避反复,以便利明天的青年读者。本书的注释本着浅显易懂的原则,制止繁征博引,力求简明扼要,以疏浚文义为主。注释中所据成说,首要出自晋人郭璞的《山海经传》、清人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古人袁珂的《山海经校注》。别的,也间出己意,以发明前贤所未逮者。如遇似是而非之说,或几种说法都可通,却难定夺,则于注释中列出,以供读者辨别择取。如遇意义不明,又无干证可求之处,则仍存其疑,不做臆解,以求慎重。除个别环境外,不做反复注释。本书的译文,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尽量制止以释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