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点头笑道:“恰是如此,天下很多豪门士子都以此法作为入士为官的捷径,更有甚者,掾吏忠于主官,主官也包庇掾吏,故吏凭借于主官,常常要伴同主官出征、调转、流徙,主官死去,故吏要服丧,乃至荐正犯法,故吏竟声言替死,凡此各种,都被视为合于名教的时令行动,这已经成为了当朝的一种民风。”
“先生,我有两句话,恰好描述当世的高门世族。”曹彰俄然笑道。
“呃?一时感到罢了。”曹彰愁闷了,实在这首诗是大学的老传授念多了他才被动地记下了,实在他连这首诗是谁写的都不晓得。
“下句是:说你不可,你就不可,行也不可!”说完后曹彰问道:“是否很应景?”说完纵声长笑。
荀彧笑道:“三公子说对了一半,另有一半是因为这类成了气候的门阀大族普通都会自抬身价,专供一家之学,比如弘农杨家,传至这代家主杨彪,出了三个太尉,一个司空,称得上累世公卿,他们就专攻儒学里的《尚书》,又比如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他们就专攻‘孟氏易学“,长于《礼》和《春秋》两书。”
“饿??听。。。。过。”是在史乘上看过罢了!曹彰在内心弥补了后半句,在他的认知里,一向觉得“王佐之才”是后代史家对荀彧的评价,倒没想过这是当世人对他的评价。
“有了此种民风以后,各地的世族地主相互吹嘘,自我标榜,流行一时,甚么甚么’乡里之号’‘时人之语’就成为了一种公论,而得了这等称呼的人如果拜见过一些当时名家,或是高门世族的元老,获得其承认,就算是一名名流了。”荀彧笑道。
曹彰想起了很好笑的事情,如果他真的变成了一个荀彧口中的名流,他对着一个2b青年说“喂,你很有才啊!”说不定史乘里会这么记录“某日,彰见一人,赞曰:大才!后此人名动天下!”以是他笑得很大声,因为他感觉这天下太猖獗,也太荒唐了!并且他毫不会成为甚么名流!相反的,他要把甚么高门世族在这个期间抹掉!
“三公子小小年纪能有此感到,实属可贵。”荀彧赞美道。
不可,不能让这些玩意呈现了!看过饥荒的惨状和听了荀彧诉说名流的荒唐,曹彰悄悄下定决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