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听了哈哈一笑。
书房中已经放了很多竹简,杜诗指着竹简向王安先容道:“这是耕户的质料,庄子一共有耕户187户,将近千人。”
杜诗昂首看看天,道:“崔老先生方才上课,大抵需求一个时候。庄子的质料都放在书房中,不如先去那边?”
“崔老先生还会武功?”
杜诗想了想:“庄子上的隐户大抵有将近千户,如果全数登记要花很多时候啊。”
“那只能找崔老先生了。”
大丫只说她是官婢,对她的家庭从不谈起。知书答礼,体味宦海,这是朱门大族才会做的事,不是浅显的官宦人家所能做到的。
“阿谁丫头老夫晓得,像她母亲。”
“老先生是人老心不老,有颗好动的心。”
“这么少?”
“不错,习武之人本该如此。”
“临来之时,大人要我查漏补缺,堵上缝隙,不要授人以柄。正值多事之秋,能少一事就少一事吧。”
“恩师”。
杜诗摇点头:“没有,恩师带某拜访了南阳太守,宛城令,但愿能帮某谋个一官半职,不过遭到婉拒。恩师对某讲,机会未到。而后就闭门谢客,习武练剑。”
“三郎君是否要歇息?”
“不知郎君是否对劲,未曾给付。”
杜诗和王安在案几两侧坐好,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
“诺”。
老先生很欢畅:“你的长安正音讲得很好。”
“我的爱好,她们安知,剩下的就交给我的人打理吧。”王安交代大丫去把人为结算掉,并且把房间安排下去,等后续人马到了便可入住。
一名老者走了出去,王安只感觉一股气势劈面而来,这是所谓的威压吗?接着这股气势又俄然消逝了,这莫非就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都是教员教得好。”
王安摇点头:“我没时候。”崔老先生哈哈大笑:“把手伸过来。”崔老先生把过脉,道:“你一个月后到我这来,跟我习武。”
南阳是刘秀的发财之地,云台二十八将大多出自南阳,杜诗既非刘秀的嫡派,又是外郡人,却能在南阳太守的位置上得以善终,才气不成藐视。也因为南阳人把持朝堂,杜诗是没法进入中枢的。就连诸葛亮都要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而诸葛亮的郡望是琅琊诸葛氏。王安感觉,东汉末年的黄巾董卓之乱,最大的进献就是将把持朝堂的南阳豪族一扫而空,为其他处所的豪族腾出了大量的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