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份战报里宋兴和把后果结果说得很详细,战报里还提到了前任礼部尚书孙之礼,在战报里宋兴和并没有说孙之礼一句好话,但每一句都指向孙之礼。
约莫三分钟后,崇祯终究走到本身的龙椅前坐了下来,朗声说道:“众卿平身!”
站在最前面的杨嗣昌趁机昂首看了一眼崇祯天子,这位现年仅二十五岁的大明君主面色并不是太好,本来应当是安康红润的神采因为太多的熬夜而变得有些惨白,眼圈闪现出淡淡的玄色,导致本来还算漂亮的脸庞暴露了一股老气横秋的感受,他的眉头同时风俗性的皱着看来还在为浩繁的坏动静而烦恼。
当杨嗣昌兴冲冲的赶到紫禁城时,天气已经开端蒙蒙亮,众百官已经在紫禁城外开端等待宫门翻开。当时候到了卯时的时候,宫门大开,百官开端鱼贯而入,身材高大满身披挂的大汉将军一个个站在紫禁城中显得格外庄严。
现在朝廷的赋税和粮饷几近端赖江南供应,如果江南乱了那那朝廷的费事就大了,也难怪崇祯会焦急。
重新拿起了青州的战报,杨嗣昌提起笔在庞刚的名字上划了一个圈,喃喃的说道:“莫非这个庞刚真的有如此本领,能以两百步兵大破三百倭寇吗?若果然是如此倒也不失为一员良将,只是此子如此英勇怎会只是戋戋一名百户呢?”
并且杨嗣昌对孙之礼此人同事十数载,对其为人甚为体味,此人空有一肚子文章,满口仁义品德,但其办事才气却差得一塌胡涂,不然也不会只做了一年的礼部尚书就被崇祯天子打发还野生老了。要说他能平静自如的批示扬州军民全歼倭寇,杨嗣昌能够断言满朝文武只怕都会笑掉大牙的。
这时,一名寺人拖着尖细的声音喊道:“众卿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杨嗣昌恭敬的说道:“启禀皇上,臣所要禀奏的并非流寇战事,而是关于扬州之事。”
杨嗣昌放下了这份来自青州的战报,又拿起了别的一份战报,这份战报倒是扬州送来的,上面有扬州知府、前任礼部尚书孙之礼、兵马守备赵捷的署名,在这份战报上则是与宋兴和送来的战报截然分歧,战报上称在前些日子倭寇来袭,兵马守备赵捷率兵奋力抵当,扬州知府古寿居中批示,而前任礼部尚书孙之礼调剂恰当,终究大破倭寇,但青州客军庞刚却趁扬州将士不备抢走倭寇首级以及各种缉获,并打伤赵捷后扬长而去如此.........
“谢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