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埋葬古商道统[第2页/共5页]

“回广州,也是来劝父亲的,从速去求天王,让试行新政”

先不汲引除纲引是打消了盐商的世袭特权,就说这“公司”,需求十人共资,即是把家业拱手分摊,盐商们天然是难以接管。其他条目,诸如盐业公司需求交纳多少底金,用作盐价补助的预赔,盐商们都只当是另设项目标报效。别的新政的盐税还分了场税、运税和市税,从大要上看,比清廷期间的课派沉重很多。当然,算这帐的时候,他们都决计忽视了盐引和贡献。

现在是1716,不是2016,技术手腕还很掉队,不成能管控得那么邃密,以是李肆还需求把持。但必须是市场把持,才气应用市场手腕调控管束,让这个行业垂垂利薄,终究只剩下几家大型盐业出产商和批发商。市场把持不隔断合作者,这也逼迫出产者、运营者和分销商们必须保持必然的合作心态。

沈世笙回到在广州的宅院,就在书房里盯着那份签满了全省总商名字的“报效书”入迷,沈家是盐商世家,传到他已是第三代,其间经历过明清换季,经历过迁海之苦,到他这一代,满觉得会安安稳稳做老死买卖,却不想李肆又在广东突然崛起。

“李天王愁的底子还是少银子,大不了本年我们亏亏,多向李天王报效一二,也不再提厘定盐课细则的事。李天王给粤商总会定的总额不是四百万两吗?我们盐商摊个一百万”

平心而论,沈世笙也不是没想过试水这些新业,但盐业是本业,是命根,也不能丢。如果新业闪了腰,盐业又撑不起来,他沈家就要自他手上式微。

沈复仰的话让沈世笙两眼圆瞪,不但要承认这新政,还要抢着试行?

正深思时,有人在旁低唤,是他的沈复仰,一向照看着潮阳河西栅的买卖,从潮洲府几百灶户那收盐,之前刚解完一批盐,到青浦三江票行跟运商对账。

“这我,可家业以稳为重,怎能如此冒险?”

“父亲,对怠业之人来讲,这新政有如猛虎,可对勤业之人,这新政倒是坐大的绝好机遇”

彭先仲从故乡了,他带来了彭家老爷子对“公司”一事的评价。

可沈世笙却很忧愁,从李肆放出的风声来看,精华新朝的盐政,必须是另一番脸孔。他细心研讨过,看破了李肆的用心,那就是把盐业作成利薄之业,好让他们盐商把银子从盐业上抽出来,投到广东正鼓起的“新业”上,钢铁、机器、玻璃、水泥和丝麻等等,无所不包。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