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看矗立的薛雪,他点头道可惜两条腿都是好的。”
本来处所和朝堂都不大敢提这事,因为这些小抄上的内容实在“骇逆耸闻,满纸兽语”。可精华一国的动静都能从这些小抄上看到,当康熙要各地汇集这些小抄,呈递上京时,臣子们也没有多嘴。靠着这些小抄的动静,康熙不但能精华治下有动静,乃至都能看到精华周边各省的战情。比如云南马际伯对昆明的进犯,战况在报上一清二楚。
孔尚任在《士林》颁发时文,先是承认在新会所言是学问不精,悟理不明,才有大小仁之说。接着他说已幡然悔过,明白了华夷之辩的事理,就感觉该在南边重立大明。
如此情势,一方面来自顺治和康熙前期,天下并未完整安定,三藩和台湾未归入治下,前期康熙又装点仁治,上面官员投其所好,不太穷究民气。
清初顺治康熙期间,士林对前明记念之心尚重。满清对此思潮的措置很有技能,起码是顺治和康熙两代天子的手腕比较矫捷。一方面是果断的留发不留头,在大要上求得治下足足的恭敬之姿,另一方面文网还相对较疏,远不如雍正乾隆期间精密。
对李肆来讲,朱明题目本不是困难。扶起一个朱明宗室为帝,再从他手中禅位,顺手而为。朱明已亡五十多年,李肆也当不成曹操。
如何措置朱明的政治职位,这就是横在李肆前面,挡着精华这一国再上一步的门槛。
康熙之以是会丢出这个烂招,是看破了明末乃至南明史,同时也是对李肆治下民气局面有了开端熟谙。李肆抑儒兴工商,那被抑的孔儒就是他康熙的盟友。虽说在华夷之辩上有别离,鼓噪而起的是求北伐的声浪,李肆却毫不会任由他们主导了情势。不然李肆之权,工商之利,就要被儒士握住。由此李肆必定会打压北伐之势,从而让康熙缓上一口气。即便不能乱了精华一国,但争到几年安宁日子,已遂康熙所愿。
以是李肆很悔怨没把那孔尚任半途处理掉,现在他身份非同普通,已经很不风俗情势不在的掌控中。当然这动机也只是想想,摒挡孔尚任另有太多手腕。
儒生自是想借朱明这块招牌,压下李肆抑儒的魔爪。可工商不肯见这国政又被儒生把持,毕竟那李肆之国全赖工商,工商也倚李肆而得利。儒商相争,李肆另故意北进么?怕没个几年清算局面,是挪不动步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