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应熊听后如有所思,接着又问:“第二种环境呢?”
吴三桂没有想到儿子有此一问,他思考一会,便说:“当时你须看准筐中大梨,然后闭目伸手而取之。”
吴应熊没想到父亲会俄然生机,吓得从速答道:“儿子服膺!”
吴三桂道:“第二种环境是儿子处于众圣贤之士当中。”
吴应熊感觉本身对于父亲的事理,仿佛懂了,又仿佛没懂。他很想让父亲说的再清楚些,可却见父亲脸上有些倦怠之色,身为人子孝字抢先,便起家拉着弟弟应麒与父亲告别,好让父亲能够早点安息。待他二人拜别后,谋士胡守亮却从帐后走出,来到吴三桂身边。
“第三种环境是你们当中既有圣贤之人,又有世俗之民时。”
吴三桂笑了笑,并没有指责胡守亮对于宗子应熊评价太低,因为这也是他这做父亲的观点,但这不代表他对宗子就绝望了,因为他从没想太宗子要如他普通经历大风大浪,他只要应熊好好的活下去,然后顺顺铛铛的接他的平西王位便可。这天下,总会承平的。
吴应熊反问道:“父亲以为儿子该如何办呢?”
吴应麒也一脸不解的问道:“为何要三思而行?”
听完父亲的三种取梨之道,吴应熊非常苍茫,似懂又似未懂,他对父亲道:“父亲教儿子此三种取梨之法,儿子感觉其事理过分通俗,不知父亲可否给我解释?”
宗子的这个题目让吴三桂再次愣住,随即非常不快的斥责道:“身为兄长,你只需记着本身该如何办就行了,至于兄弟姐妹们,由的他们自选。”
“圣贤之士只可生圣贤之众中,世俗之民中,决无圣贤之辈!如有,也早已饿死!你若不信,这时,你最后取梨,必得小梨。只要按父亲之法取梨,仍然既可得大梨之实惠,又能保圣贤之名声....应熊,为父所说乃毕生经历,我知你胡涂,但你却须服膺,今后好生揣摩,便知为父这话都是对的。”
“既然是圣贤之士,如何会因为取梨小事而对人生怨呢?”
吴三桂刚要开口,次子吴应麒却道:“父亲,我才不管甚么三种环境呢。在我看来,只要一种环境,也只要一种体例!”
“圣贤之士常常多虚假狡猾之辈,他们心中明显有着获得实惠的**,却唯恐被人群情而不敢表示出来。是以,你若谦逊,在最后取梨,既能获得圣贤之名声,又能得大梨之实惠,何乐而不为?而你若专门先取大梨,虽可得此实惠,必能引发圣贤之士的公愤。换言之,那些圣贤之士的唾沫星子会将你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