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在哪,铁毅还真不晓得,比及兵部官董常清将舆图摆出来,他才晓得安南在哪,同时也算体味到甚么是远水救不了近火。若真等他率第二镇去安南,黄花菜都凉了。
董常盘点了点头,没有多想,话刚说完,却见大帅将写好的公文转手撕了。
而不管是夔东兵还是国姓爷,这两个本色的拥唐派在永历尚未弃国的前提下,明显是不成能做无君无父之人,一块呼应周士相拥唐的。这期间,大义是顶大帽子,也是能杀人的帽子。夔东兵已奉永历,国姓爷也看在抗清大局上愿意奉了永历为君父,哪怕不听调也不听宣,在名义上国姓爷就是永历的臣子。是以,只要永历尚在,夔东兵也好,国姓爷也好,在大义面前,他们都不成能做无君无父之人。想要让他们和周士相一起拥唐,前提只能是一个,那就是永历本身作死――弃国!
周士相很头疼,在他看来,派兵去安南救人仿佛得不偿失,除了支出底子没有回报。
周士相在肇庆口口与他们宣称的也是往广西勤王,这天子尚在海内,尚在对峙,周士相却转眼就拥立新君,这不但是打了他本身的脸,也是在打天下拥明权势的脸,更是本身给本身制造费事。
董常清这个兵官也是有目光的,也不主张现在和安南人开战,因为承平军根柢太薄,湖南和广西压力太大,一旦和安南开战,本色才具有150万人丁的广东底子支撑不了这场战事。以是大帅说要赎人,董常清欣然附和,按周士相意义提笔将发往广州的公文写好后,一边递给周士相,一边随口说了句:“安南那地别的不好,就一个好处,地里的稻米是一年三熟,粮食多的吃不掉。”
周士相还没有立新君,因为他不晓得永历是否已经弃国出逃。在广西向承平军投降的清军将领只说吴三桂正在率军追击永历,且和晋王李定国在磨盘山大战了一场,这一战清军丧失近万兵马,但晋王李定国也是惨败,现正领军在云南边疆和清军周旋。各方说辞中都没有关于永历已经弃国的动静,以是周士相即便再如何心急想顿时拥立唐王监国,都不得不耐下心来等侯。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既然粮食多,那就开战吧。”(未完待续。)
世上事,不过一个利字。安南为何叛变大明,不过是见明朝快不可了。但是和清朝交好,也并非非要纳投名状。只要代价出的高,出的让安南人对劲,安南人也没需求非要背上一个叛变宗主国的坏名声,他们也得考虑新宗主满清如何对待他们干的这件事。如果将来满清也不可了,他们是不是也会如许干?再者,满清也不成能因为安南人没有将他们扣下的明朝官员和兵士交给他们就向安南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