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八章 江淮经略使[第1页/共3页]

江北军是承平军自讨安南远征军以后的又一个牢固军团体例,军团下辖三步兵镇、一马队镇。步兵镇于原有三旅体例再新设一炮虎帐,每镇有兵10020人。三镇由原第一镇、第三镇丙旅、第十三镇改编扩大而成。此中第一镇军官老卒3500人,补降兵6000余;第三镇丙旅军官老卒900余人,又从第二镇抽调千余官兵,新补降兵六千余人;第十三镇则补4000余降兵。三镇总计补入降兵一万七千人。

因为不竭战役,不竭伤亡,周士相初期在广东停止的安军使培训班出来的安军使阵亡了三分之二,现在的安军使很多都是由军官提任,除了晓得有一本安军手册外,便对甚么是安军使,安军使的任务是甚么一无所知。每到战役,这些安军使也大多和畴前一样拔刀呼喊冲锋,浑然不知本身究竟要做甚么。更让周士相头疼的是,这些新任安军使们几近是百分百的不识字,以是想要希冀这帮大字不识的安军使将承平军改革成一支“官兵一体”的群众军队,的确是痴心妄图。

有人戏称这类手腕和满州人的八旗轨制很类似,只不过满州压蒙古,蒙古压汉军变成了承平军官兵压先降兵,先降兵再压后降兵。本质上一样,项目分歧,换汤不换药,理糙但结果却佳。

弥补兵源都是渡江以来在历次战役中被俘及投降的清军,以绿营和汉军为主。对于降军措置,周士相依如畴前要求,严令将不领兵,兵不归将,即本来的清军各级军官(把总以上)全数押到南京及镇江,不能直领本兵于承平军中任职。兵士则分离补入各镇,先由各镇安军使构造停止思惟改革,并停止动期十五天的入营练习,以后再由各镇同一分发至卫、队。

周士相没有回南都,而是在镇江养伤。之前他为了安宁军心强撑上马,导致腿伤减轻,腿骨也有些移位,故渡江以后,在郎中们的劝止下,周士相只得暂在镇江疗养,免得因颠簸导致右腿落上毕生残疾。他没有住在镇江城中,而是挑选在镇江北固山上的甘露寺疗养。

因为安军使的轨制只在草创,并未成熟,且贫乏充足的人才担负,周士相也没有充足的时候去完美这件事,故而承平军究竟上是向着他不肯看到的一面转进,那就是军国品级化,而非他一早假想的官兵一体化。军国品级化的最严峻结果就是军中存在大量私刑,用后代的话说便是极无人权。这重点表示在新补入的降兵身上,在军官和先降兵的层层压治下,这些后降兵的境遇和畴前为清军时并无多大辨别。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