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一千章了,261万字,算下来,日均更新五千字,骨头感慨一下,写书难,写一本不挣钱的书更难。不过再难,总要对峙写,正如我畴前说的,有些事,总要有人写吧。很多书友偶然会颁发定见,以为骨头常常会描画一些他们晓得的汗青,把书的氛围弄得很压抑,或者说骨头在注水,可实际上,这些才是骨头真正要写的。
本地的几处大盐场,除北方的长芦盐场仍被清廷节制,别的几处都已被承平军节制,针对盐产地的私盐打击现在是盐务总局的重中之重,也是考核产盐地官府吏治的首要目标。畴前明朝曾经使过用的“盐引”轨制被周士相拔除,改以由各地盐务局在指定地点专营专售,各大盐场也一概由盐务总局领受,委派官吏运营。此种轨制,周士相称为国营。对盐的订价,周士相也要求盐务总局定得尽能够便宜些,比现在市道上的盐价要便宜一半,包管治下统统百姓,非论贫富都能吃到盐。
南明17年,我们不该该健忘。
镇江甘露寺,自周士相移跸于此,寺里的和尚早就被撵走,这会不知在哪挂单。畴前的佛门清净地现在仿佛成了承平军的军政中间,每日出入的不是白丁,而是一个个位高权重的领军大将。
盐务和清欠这两件要事,完成了十之三四,前者现在由设在扬州的盐务总局卖力,主持盐务清算的是郭绍。在郭绍的主持下,盐务总局已前后在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广西、广东设立分局,从上至下理清乱成一团的盐政。只是盐务总局及各地分局设立时候尚短,短期内只能在一些重点都会实施盐务专卖,其他处所私盐还是横行,特别是乡间。没个三五年时候,因战乱而昌隆的私盐不成能获得完整处理。
大乱以后必是大治,大治首重规复耕地出产,这就必必要有大量的人力资本、耕具耕牛,除此以外,就是要有充足的盐包管百姓食用。如果百姓吃不到盐,或少吃盐,就会没有力量,故而起首包管百姓买得起盐,吃得起盐,是周士相给盐务总局,也是给郭绍的核心交代。
钱不是全能的,但白干活和有钱拿,对于百姓而言,倒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这本书,实在并不是小说,它只是以小说这个形式写汗青,一段沉痛,却在史乘中被报酬埋没的汗青。
主动性,是做任何事的最有力包管。
那17年,我们的先人有人挑选当亡国奴,也有人挑选抗争。我们偶然强求先人们都有血性,因为那样,或许就不会有明天的我们。但我们必然会恭敬那些勇于抗争外族的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