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想到他呈现的越少,奥秘感就越强,反倒是将很多将信将疑的人给忽悠住了,感觉他神龙见首不见尾,有得道高人的风采,这也算是偶然之得了。
“秋收期近,老朽几个先要回家去帮手,等入了冬,再返来奉养。”
“太好了,船家,我要去县城,要快,钱好说,只要能……咦,江老迈,如何是你?莫非,韩举人返来了?”齐瘦子快步走上前去,正待上船,却俄然间一愣。
瘦子不是一小我来的,他身后跟着一群人,手里还抱着一个小瘦子,刘同寿没见过,但从端倪和体型上却能判定出,八成是齐成的儿子。瘦子老来得子,就这么一根独苗,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中怕掉了,庇护得紧,很少会带出来示人。
只想着哪怕在这里上一炷香也是好的,香火越旺,老神仙就会更卖力,天灾的影响就会越低。不是百姓们天生油滑,他们早就在冰冷的实际中磨去了棱角,更情愿从功利的角度上来考虑题目。
这一天也是个好天,刘同寿起了个大早,和楚楚做完晨练后,径直去了三清殿。
说话间,一个身材肥胖的中年人举步出舱,固然自称大夫,可他做的倒是读书人的打扮,下巴上还留了一缕长须,单看表面,说是读书人也是象的。
算了,我也不劝了,归正信奉这东西,如果没人决计去传播,时候长了,信众的热忱就会减退,渐渐健忘,还是顺其天然的好。这般想着,刘同寿干脆也不说话了,只是浅笑着点头,筹算先把人送走再说。
“当日齐员外帮助韩举人求医,不想明天却救了自家孩儿的命,莫非这一饮一啄,皆是上天必定吗?”神仙指导的名医,医术天然无庸置疑,但在场世人却得空去观瞻名医的风采,而是和韩应龙一样收回了感慨。
中原百姓本就虔诚,不管是外来的佛教,还是本土的道家,乃至那些处所性的地盘庙、山神庙,如果路过瞥见,也是常有人会出来拜祭的,见庙就拜已经是一种传统。
刘同寿一诘责,世人也都都看了过来,齐瘦子的眼中更似要喷出火来,韦郎中他也慌了,干脆装起了死狗。
“小仙师,早。”
刘同寿怒了,这是庸医误人啊,他诘责道:“那里来的邪?韦先生,你到底会不会诊病啊?孩子都疼成这个模样了,那里又是甚么撞邪,清楚是病了,你如何……”
“不急,不急,信奉呢,贵在心诚,而不在于情势。只要心中有道,多积德事,就会获得道尊的庇佑,归正也不远,偶尔来一次看看就是,不须这般劳累。”刘同寿赶快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