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些违背他们初志的状况还只是少数人的做法,并且措置工具也多是一些没甚么背景的小商小贩,真正惹出费事的处所并不在于此。在本来由舟山船帮把控的海贸权易主以后,海汉人很快便通过招商会在江浙地区招揽了一多量代理商,参与到朋分好处的海汉贸易体系当中,而这些代理商大多有着必然的经济气力,以及或大或小的官方背景。
廖训只需在杭州府写写公文,下达指令,每年从舟山获得的好处便多达数万两白银,而期间由汪加林送来的各种奇珍奇宝更是多不堪数,很难在别处找到这类轻松镇静的肥差了。廖训用这些银子在杭州府购买了房产地盘,养了几房妻妾,日子过得可谓美滋滋。
从客岁年底开端,宁波府方面对杭州发去要求严管海上贸易的公文就开端较着推委起来,乃至宣称此中某些针对海贸的强迫性办理办法会“激发公众不安”,因此回绝履行。廖训晓得宁波方面所指的公众可不是出海捕鱼的浅显渔民,而是浩繁的大明海商与他们的贸易工具海汉人。按照廖训所把握的谍报,海汉人曾不止一次在公收场合表示过,会在需求时利用武力来保护本身在浙江本地的贸易权力,以及本地贸易火伴的好处,这几近就差把“开战”两个字直接吐出来了。
统统人才认识到这帮南边蛮子可不但是精于海上贸易的贩子罢了,其战力和野心之强,还远在暮年骚扰东海的倭寇和西番之上。固然浙江都司这边因为平风向宁波府驻军发了公文,要求他们对海汉人的暴力行动有所反应,但身处一线的宁波驻军已经晓得海汉军武力了得,并非浅显的海盗武装,而是货真价实的一支军队,哪肯等闲出海给对方送菜。
廖训等人当然想不到海汉这么做的启事是急于北上,将权势范围扩大至渤海周边,以便能趁着登莱之乱的规复期在胶东半岛抢下一两处安身地,进而在东北亚地区翻残局面。而舟山船帮在此过程中就不免成为了停滞局势过程的绊脚石,海汉也没有甚么兴趣跟一帮海盗出身的武装私运商渐渐谈前提,干脆就派出军队平推畴昔,只当是练兵了。而由此所花消的军费与将来能从这一地区所获得的收益来做比较,那无疑也是非常划算的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