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畿这么快就点头了?”王汤姆也没想到两边谈完以后才过了不到半日,曲余同便带来了浙江官府决定接管前提,寝兵媾和的动静。
跟海汉冒死当然不成能,只要海汉不攻打杭州城,浙江官府已经不筹算再将战事停止下去了。如果让朝廷晓得浙江这边竟然被一支本国来的武装军队搅得不得安宁,那在场诸位谁都别想再过太常日子了。
又过了一天以后,曲余同才将和谈内容上报到王畿处,获得他的首肯以后,又与王汤姆这边议定了两边会面的时候地点,根基敲定了最后也是最为首要的这个环节。
压服了海汉接管浙江官府交出的替罪羊,并放弃大火案的持续调查,这也算曲直余同在最后时候为浙江官府“争夺”到的好处之一,让王畿也松了一大口气。这个案子一日不结,海汉就一向有借口搞事情,曲余同的“尽力”无疑是让浙江官府免除了一个本来能够会持续很长时候的大费事。杭州府衙和协查此案的其他衙门近期都接受着庞大压力,得此动静也全都对曲余同感激有加,将其视作了大救星。
这话王汤姆听了就听了,可不会当真。曲余同即便与海汉已经有了比较深度的合作,但他毕竟还是大明的处所高官,说话做事必定要站在大明的态度上考虑,设法帮下属摆脱任务也是道理中的事。王畿为甚么会这么快承诺下来,王汤姆内心大抵还是稀有的,杭州城里有海汉的暗桩,有关城中的言论风向、大事小情,谍报职员都会及时送出动静。城里媾和派的声音逐步占有上风,又没有充足的战力来持续停止武力对抗,挑选让步只是时候题目。
那人犹自不平,持续辩道:“那海汉的别的两条要求也得白纸黑字写入和谈,又当如何解释?”
曲余同这番洗白能够说是相称短长了,乍一听还很有事理。俗话说官字两个口,如何解释两国间这一通武装抵触,终究还是要看官方的说法。只要两边能稍有一点默契,那么把这场武装抵触演变成两国冰释前嫌,大明提携小国的故事也是有能够的。而操纵措置此事的浙江官府,不但无过,反而是大大地有功,说不定上报朝廷以后还能获得嘉奖表扬――当然那还得好好构思一下奏折的内容才行。
接下来的事情相对就轻易多了,两边只需将事前就议定好的寝兵和谈内容拿出来,遵循当前的情势做一点小小的窜改便可。不过为了能让城内的同僚们不起狐疑,曲余同此次没有立即将谈好的和谈内容呈上,当天回城以后装出一副殚精竭虑的模样,只宣称和谈细则还在还价还价当中。王畿也不便催促,只能鼓励他好好把控局面,尽量为官府争夺到更好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