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余同赔笑道:“布政使大人也是顾及民生,不肯让烽火祸害到浙江百姓,也不想让两国之间曲解越来越深,才会有此决定。”
这份和谈中当然重新至尾都没有提到过“寝兵”两个字,因为遵循商定,两国之间并没有发作过战事,海汉军前些天在杭州湾各州府的军事请愿行动也将被一笔抹掉,浙江官府会将其记录为海汉帮手官府缉拿大火案真凶的办法。至于两边军队在杭州城外所产生的军事抵触以及是以形成的职员伤亡,两边都很有默契地只字不提,而此事件也不会晤诸于官方记录。简而言之,两边都不会承认在崇祯八年的年初上产生太小范围战役,更不会将近期杭州城外的武装对峙定性为海汉对浙江的入侵。
接下来的事情相对就轻易多了,两边只需将事前就议定好的寝兵和谈内容拿出来,遵循当前的情势做一点小小的窜改便可。不过为了能让城内的同僚们不起狐疑,曲余同此次没有立即将谈好的和谈内容呈上,当天回城以后装出一副殚精竭虑的模样,只宣称和谈细则还在还价还价当中。王畿也不便催促,只能鼓励他好好把控局面,尽量为官府争夺到更好的前提。
跟海汉冒死当然不成能,只要海汉不攻打杭州城,浙江官府已经不筹算再将战事停止下去了。如果让朝廷晓得浙江这边竟然被一支本国来的武装军队搅得不得安宁,那在场诸位谁都别想再过太常日子了。
刘峰本身也深谙此中事理,以是才会承认了王畿的媾和决定,但心头还是有一股气难以平复。这被曲余同一番夹枪带棒的讽刺,更是气得七窍生烟,正待发作之时,王畿却发话道:“大局为重,还是先让海汉退兵为上!”
王畿的话无疑就已经为这件事定下了基调,刘峰如果再持续跟曲余同争论下去,那不免就会被冠上“不顾大局”的罪名,当下只能哼了一声,狠狠瞪了曲余同一眼,先将这笔帐记在了内心。
不过也不是统统人都会吃曲余同这一套,比如刘峰对他这类不知不觉就把海汉洗白的做法非常不快:“曲大人,照你这么说来,海汉入侵大明,伤我军民,那也这么一笔取消了?”
刘峰被他这一通怼,神采顿时就黑了。曲余同这类说法,无疑就是在指责军方的无能才形成了当下不得不向海汉让步的局面,如果军方感觉签订寝兵和谈不成接管,那大可再派兵出城去与海汉战个你死我活――当然如果再吃了败仗,只怕媾和的前提就更是难上加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