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间车队已经到达了第一处观光地点,海口城区以南,南渡江干的一处个人农场。这里所莳植的农作物是水稻为主,全部农场耕空中积四千余亩,附属农场的农户共三百余口人,人均耕地差未几有十多亩。不过考虑到实际劳动力的数字实在只要人丁的一半稍多,耕耘效力倒也不差了。
老曾头应道:“小人嘴笨,如果说错话首长莫怪。要说吃穿用度,百姓的各种福利,天然是我海汉国前提更加优厚。只是这地盘皆为国度统统,私家只能承包,不成买卖,很多新来的人对此还是很有定见。”
海汉的平常鼓吹都是鼓吹执委会如何如何贤明,但在刘尚看来,执委会的感化实在与大明内阁的运作体例不同不大,也就是最上面少了一个终究点头的天子罢了。可为甚么都是通过量人议事机构来施政,海汉的结果就比大明好那么多?莫非是上头点头那小我的题目?刘尚可不敢往这个大逆不道的方向去细想,这类话如果在某些敏感环境说出来,那极有能够是会掉脑袋的大罪。
海汉为甚么要履行如许的政策,启事当然不是于小宝说的这么简朴,可对于文明程度不高,但对地盘依靠度极高的农业人丁来讲,如许的解释就已经充足了。何况承诺分派给移民的三十亩地,实在普通都是分作几份轮耕,每年耕作十亩地就不错了。
对于两国在政体和社会轨制方面的异同之处,刘尚实在已经通过察看重视到了,但以他的政治涵养和学问程度,也不成能想到从出产干系的角度去解读两国的不同。而这也恰是大明目前所面对的窘境――已经晓得本身与海汉的差异表现在那边,但就是弄不懂导致这些差异呈现的底子启事。
卖力伴随的是本地个人农场的管事,一名来自浙江的移民,姓曾,看样貌也是有五六十岁了,邱元称他为“老曾头”。老曾头说的固然是海汉官话,但口音仍然带着较着的吴侬软语味道。于小宝听他先容了上半年的第一季水稻收成环境,冷不防问了个不相干的题目:“老曾头,你来海汉有多长时候了?”
海汉的高层官员固然嘴上都喊着“产业化”,但实际上这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根本的国度,只是出产效力比起大明如许的传统农业国要高很多。而构成社会主力的群体,也仍然还是占有多数的农业人丁。大明目前面对的内哄,很大一部分启事就是落空了对农业人丁的节制力,导致海内战乱四起。而海汉在这方面就做得极好,通过地盘、农业开辟和百姓劳动品级等一系列的轨制和政策,将农业人丁紧紧地与国度好处绑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