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在金州栽了个大跟头,阿济格本应成为清军攻打大明的主力悍将,正因为遭到了金州一系列得胜的影响,皇太极对其信赖有所减弱,将大明方向的战事交给了阿巴泰、多尔衮等人批示,而阿济格只能通过朝鲜疆场上的表示来证明本身的气力了。
但这一招对海汉军并不是那么好用,设备了新式步枪的独立团能够将步兵均匀摆设到整条防地上,仍然能够保持较强的火力输出,而不必为了加强火力将军队以必然的体例集合起来。
乌勒格善不是傻子,既然这摸索就已经看出敌军已经做好了接战的摆设,那再持续派马队上前冲阵,成果应当也好不到那里去,白白多送一些人头给对方罢了。当下只能先硬着头皮去处阿济格复命,但愿下属不会因为本技艺下的低劣表示而暴怒。
阿济格憋着一口气带兵来到朝鲜,希冀着在这里获得的战绩能重塑本身的形象。要在军事上压抑本来就气力有限的朝鲜军并不困难,但他的确想不到绕了一个大圈子以后,会在朝鲜又撞上了海汉军。并且看这基地核心的防备工事工程量颇大,远远超越当初鸭绿江干的临时据点,明显海汉是在这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个据点应当不但是做做模样罢了。
阿济格没有再让乌勒格善持续率兵反击,而是派出了多支逻骑,沿着这处阵地核心摆布散开,以确认海汉军的节制范围究竟有多大,是否有己方能够加以操纵的亏弱地带。同时派出信使返回平壤,向皇太极陈述这边的发明。
这些清军马队都有与明军比武的经历,遵循畴昔的做法,他们普通会冲锋到明军的射程边沿,明军一旦忍不住开仗,他们立即就会调剂方向从摆布离开疆场,以最小的伤亡来吸引火力,然后由下一波冲锋的马队直接冲阵。因为明军中设备的几近都是装填弹药极慢的火绳枪,开仗以后便有相称长的一段时候没法再次停止火力输出,单以短时候内的射击频次而论,乃至远远不如受过练习的弓箭手。
而跟在厥后策动第二波冲锋的马队听到劈面阵地上的枪声以后反倒是快马加鞭,因为他们只要能够抓住敌戎服填弹药的空地,便能够突破对方的防地了。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夸姣的欲望罢了,当他们冲到近前,就绝望地发明面前不但独一一条不算太宽的濠沟需求淌过,并且濠沟劈面那些一人高的拒马之间竟然还密密麻麻地充满了铁丝网,而其间仿佛另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陷马坑存在。而敌军步兵地点的堑壕固然已经在看获得的处所,但他们想冲要过这些停滞物却绝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