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独一的四门火炮次第开仗,高桥南也是成心为之,目标就是让清军认识到镇子里的海汉军兵力很多,以免这帮蛮子万一狗急跳墙,直接调几千马队来冲锋,那这条临时摆设的防地就一定挡得住了,而一旦被马队破防,这堆在镇子里的两千多军队就没法再保持上风作战间隔,乃至连撤都撤不出去,会处于非常伤害的地步。
越是往上游走,江面的通航才气就越差,而海汉那些身形庞大的武装舰船也就一定能达到这些处所了,清军届时渡江就不消担忧来自江面上的反对。不过深切朝鲜本地以后,四周满是行路不便的崎岖山区,并且经常是周遭数十里内都没有火食,想要获得补给也比较困难,这对于范围庞大的清军来可不是小题目。
这类应对办法当然有能够断送掉留下来断后的数千兵马,而清川江的上游也一定就没有其他海汉军队暗藏,但现在摆在皇太极面前的选项一天比一天少,作出决策的时限越来越短,逼迫他不得不从夹缝中寻觅一条活路。他现在已经不太敢再去想如何克服海汉军了,当下能把这几万人马尽能够多地带回海内,为大清多保存一点生力军,才是真反比较实际的目标。
但题目是现在清军的行迹已经透露,以海汉人对战局的掌控程度,应当也不难判定出清军下一步的筹算,必定不成能眼睁睁地目送清军在这里渡江,必定会采纳行动停止停滞。
高桥南认识到清军主力能够已经离开了己方的监督范围,而这些本地山地的地形相称庞大,在这个时候或许化整为零进入山林打游击才是最好的作战体例了,当即便在阵前召开了简短的作战集会,然后命令重装和后勤军队原路撤回大同江方向,与运输船队汇合。作战军队则带足补给,先往南退出价川镇,然后再折向东北进入山林,借助地形保护去追击清军主力军队。
清军调了数千兵马从西、北两个方向隔开了价川镇与清川江的联络,而高桥南重视到清军的人马是以马队为主,也不敢等闲主动反击,只能先极力戍守住这处镇子,还得防备清军策动夜袭。
皇太极听到如许的动静不免心中一沉,他这个时候也没想到海汉军是乘船到近处然后才登岸行军过来,第一反应也是以为海汉早就预判到了战局走势,以是提早在清川江上游设下伏兵,就等着清军主力自投坎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