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恩道:“主子笨拙,听是都听了,就是不知事了解得对不对。”
天下没有不通风的墙,第二天都城表里,便已经传开动静,朝廷已经定了主张,与海汉寝兵媾和。不过海汉那边提了很多过分的要求,以是构和仍未有成果。
崇祯叹口气道:“如果朝堂高低,都能像你这么听话就好了。我大明君民同心,哪会不敌海汉!”
而对于长江和京杭运河的开放题目,崇祯和众大臣的观点根基分歧,那就是无计可施。
朝廷能筹出多少银子,被点名割让的地区有多少物产多少人丁,长江与京杭运河被海汉节制会带来哪些影响,哪些是能让步,哪些是不能让步的,这些都是王承恩并不体味的题目,他站在中间插不上话,只能听大臣们阐发会商。
崇祯对于南边地区的认知,除了本地是首要的税赋来源地以外,实在没有太多的感到。
而这个时候,真正卖力出面构和的王承恩就只能旁听了。就算众大臣再如何捧他,他本质上也只是个传话筒,这御书房里大家都能对国度大事颁发定见,但他这个内宫寺人必定只能是排名最末的阿谁。
但海汉军已经占据了这两地的多座城池,此中乃至不乏滦州、沧州如许的大城。要让他们把吃进嘴里的肉再吐出来,恐怕是不太轻易了。
不然这被派出城去和谈的使者,如何会是司礼监的秉笔寺人王承恩,他一个寺人,有甚么资格代表大明去构和,此中必然有鬼。
王承恩应道:“主子可没上疆场杀敌的本领,唯有一颗忠心罢了。”
说归说闹归闹,崇祯将一干重臣召进宫,除了共同本身演戏以外,也的确需求他们给接下来的构和出出主张。
崇祯道:“你说来朕听听。”
世人商讨半天,最后只筹议出一个死马当作活马医的体例――如果海汉实在不肯放弃对这两地归属权的索求,那只能尝试以地易地,看看能不能用南边的地盘来换这两个处所。
而京杭运河现在有近一半的航段已经处于海汉节制之下,漕运衙门地点的淮安固然还在大明手中,但已经形同虚设,此后乃至连进入南北运河巡查都要申请海汉同意。
对大明来讲,内河通航这个前提在构和桌上争与不争,不过是口头上过招罢了。大明承认与否,都没法禁止海汉在内河道域一步一步拓展权势范围。
毕竟海汉的根底在南边,如果大明情愿用南边的州府来换,海汉也一定不会同意。
“忠心!说得好啊,可刚才在这屋里的人,有几个能像你一样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