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应天府尹的身份比不了徐氏魏国公那么显赫,但府尹是正三品,全大明几十个府,独一应天府和都城地点的顺天府设有府尹一职,其他处所均是正四品的知府为处所最高长官。
真正费事的还是施助战乱所形成的大量灾黎,海汉在这场战役中占据的新地盘,大多尚处于战后重修阶段,方才接办的海汉官员对本地环境的掌控程度,并不比陶弘方好得了多少。
毕竟这里是执委会重点存眷的都会,不但驻扎有大量武装军队,并且物质供应也比较充沛,加上比来新建立的差人局正在持续实施抓捕行动,城里的治安已经根基规复到战前的程度了。
应天府下辖各县发来的乞助公文,时候从开战前直到克日都有。固然那些申请应天府调派援兵,叨教是否能够撤离的无效公文都已经被剔撤除了,但摆在陶弘方面前的文件仍然多达近百份。
但要在一两天以内领受一个像南京这么大的都会,那又谈何轻易。更何况在此之前,陶弘方都是处置商贸方面的事情,还从未办理过处所行政,谈不上有甚么经历可言。
南京之围结束后,也开端连续有获得动静的外埠灾黎涌向这里,只是受出入禁令所限,这些灾黎还没法多量涌入城内。
不过如许的公文反倒是好措置一些,处所治安是石成武所卖力的范围,只需陶弘方批准定见,转给石成武,让他酌情派出军队实施剿灭弹压便可。
当然也有一些环境较好的地区,已经开端构造灾黎返乡,实施出产自救。但仍有很多灾黎因为产业尽数毁于战乱,不得不在外持续避祸保持保存,而他们地点的处所也因为各种客观启事,难以对这些籍贯不在本地的流民实施安设。
如何能让这些灾黎尽快安宁下来,规复活产劳动,这就是摆在陶弘方面前的第一道困难。
不过这些人还算是有点分寸,没有露骨地送来金银财物,礼品大多是些文房四宝、书画作品、本地土特产之类的东西。
固然陶弘方已经估计到本地会有很多战役期间积存下来的政务,但实际数量还是让他不免遭到了震惊。
是以应天府尹的府邸,居住前提天然不差,这府邸南北朝向五进院子,加上东西两个跨院,不管是开会还是设席都没题目。宅子里建有私故里林,各种糊口及办公设施也是一应俱全,几近没甚么可抉剔的缺点。
陶弘方乘车到了处所才晓得,石成武给他筹办的住处也不是浅显民宅,而是上一任应天府尹的宅子。大明撤出南京的时候,这府尹天然也跟着明军一起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