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令他有些惊奇的是,管委会的职员体例上明显有十几名民政官员,但接到告诉仓促赶来的参会的,却独一两三人罢了。
相较于陶弘方先前所看到的书面质料,南都城外的实际环境能够要更加严峻,纸面统计数据已经跟不上每日新增。乃至于管委会的这些官员只能分班去城外坐镇批示,才气对付越来越多堆积到南京的灾黎。
陶弘方听出此中关头,诘问道:“城外的灾黎很多吗?需求动用这么人手去构造施助?”
陶弘方道:“一千多斤粮食,四五万灾黎,这够吃吗?”
也正因为如此,陶弘方只能先调集部下的民政官员来开会,体味详细环境以后再制定呼应的办法。
值得一提的是,这长干桥两端竟然都建有范围颇大的街垒。陶弘方从车窗看了一下,这里起码驻扎了一个连的军队,可见石迪文父子对城外这些灾黎并不放心。
陶弘方感觉言之有理,便写了一纸调兵文书,送去驻军司令部。未几时那边就给了答复,出动了一个步兵连,以及二十名马队,保护陶弘方出城去巡查城南的灾黎营地。
马车没走多远,前面通向寺庙的门路便已经被灾黎的窝棚遮断,陶弘方也只能下车步行了。
石成武固然没有亲身出动,但还是让部属给陶弘方带了个口信,让他去城南的雨花台四周转一转,看模样石成武对城外的灾黎环境也是比较体味。
陶弘方如果去了,不免会招来公众围观。而他从杭州带来的几名亲随固然都是技艺不错的保护,但如果到了四周八方都是人的庞大环境中,恐怕也不免有所疏漏,这类时候当然还是出动军队保持次序最为可靠。
不过此时的雨花台早就不见了昔日接踵摩肩的虔诚香客,取而代之的是交叉搭建的各种帐篷窝棚,沿着官道两侧放开,一向伸展至远处的寺庙。
这雨花台本是南都城南一处丘陵,传闻南朝梁武帝期间,高僧云光法师在这里说法,打动彼苍,落花如雨,因此得名雨花台。
樊成超应道:“如此之多的灾黎堆积在城外,我们也不敢开放城南的几处城门了,只能先将人全数拦在城外。”
陶弘方问道:“那如果来南京投奔亲朋的如何措置?”
陶弘方冷静点了点头,这类环境的确不答应南都城开门放人,一旦几万饥肠辘辘的灾黎涌进城中,只怕会出大乱。并且动静传出去以后,会让周边地区的灾黎都向南京集合,到时候局面更是难以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