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贻一呆,盯着那刀。
“……
小说的飞腾是紫禁城养心殿中,曾国藩向慈禧回禀案情结论,称“实无另有主使及知情同谋之人”。
‘马新贻这事,’慈禧又问,‘岂不甚奇?’
‘这屋前屋后倒有几亩地,甚么也没种?’
吴锐但愿晋桐能早日把第二卷写出来。
……张汶祥一眼看到马新贻的好鞋,俄然上马。他走上去伸出自已的脚比了一下,大小正合适,因而拔剑便向马新贻刺去。
‘我也没杀马总督,马总督活得好好的……’
小说开首,吴锐读着另有些摸不着脑筋,等看到马新贻纳投名状,三兄弟结拜,还觉得是张汶祥的黑汗青被赵先生发掘出来了。
普天之下,唯有她不必向别人叩首,连皇上都要给她叩首,另有谁不给她叩首?
……女人站在门前低低的屋檐下,可亲,暖和,却不象是真的。他走近,她似笑非笑,身子一侧让他出来。
曾国藩答曰:‘精力总未复原。’
临刑前的一晚,有人偷偷摸摸进了牢房,问他到底受何人教唆,他只是点头。
……”
慈禧把折子合上,沉默半晌,将其放在一旁,问道:‘我看你行走叩首,精力尚好?’
张汶祥受不住惊吓,从椅上滚下来,扑通一声跪在赵先生膝前,‘冤枉啊赵先生!冤枉!我哪儿跟马巡抚结拜去!那甚么窦一虎我底子不熟谙啊!赵先生!’
张汶祥受宠若惊,不安于座,赶紧欠身道:‘岂敢岂敢,必是合的!’
……”
读到这里吴锐真有种“冷傲”的感受。
前面还会有如何的故事呢?
这部《投名状》故事尚在其次,此中对“另一种清末汗青”半隐半露地描述,更是不时搔人痒处。小说后半段,隐晦的政治博弈垂垂了了,晋桐所说的“架空汗青”的大布局也闪现真容。
马新贻年青时,也来这里向她叩首,磕得很好,慈禧便知他是仕进的好质料。
‘戏还未排好,只是试演。’赵先生笑道,‘也不知是否和你情意。’
‘迟早杀掉姓马的!’常日喝多了酒,张汶祥总说些醉话。恰好这一句让故意人听了去,才有了此次不得不来的聘请。
至于张汶祥被威胁利诱前去金陵、马总督被刺身亡的过程以虚写为主,故事的重心转到曾国藩受命主审案件。
这部《投名状》貌似讲了一个故事,实在是两个故事。晋桐用心将第一个“刺客被逼无法刺杀总督”讲得细致,重心放在刺杀前的预谋和刺杀后案件的措置上,却将第二个故事“兄弟反目,一怒杀人”讲得缠绵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