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有他的过人之处,但同时也有着缺点,毕竟人无完人,但他固然已经等不及了,可他还是没有过分急于出兵,他在等,或者说全部冀州军都在等,等守城之战的结束,当然另有一个启事,就是民气,现在他正在冀州乃至天下造势,在出兵之前他必必要获得冀州乃至与全部天下的支撑,只要如许他所做的这些才气博得天下人的支撑,也才气博得民气,与这个期间多数人不屑于孟子那套先民后君的实际,乃至另有很多人感觉该把其‘请’出文庙,这事在灵帝朝乃至是历代庙堂中都呈现过,只不过声音微小,可近些年来如许的声音越来越强,而袁绍则以实际施动来向世人明示他的态度。
~~~~~~~~
议事厅内,袁绍喝了一口茶,不在去想他与曹操之间的恩仇了,统统都该结束,他与曹操直接是该做出一个了断了。
而对曹操,固然他不是本身的孩子,而是兄弟是知己,但是他做的事比他所见到的那些刁民们都卑劣,无耻之极,直到那一刻他才算是真正领教了百姓口中吃饱睡足忘了娘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这些人的内心是多痛苦了。
反观刘澜则要沉着的多,他现在就是隔岸观火,坐收渔利,当然他的重心也一早转移到了孙策的身上,不过他也清楚,真正的大战即将开启,寿春之战只要一结束,曹操和袁绍之间的战事就绝对会当即上演,在他的影象中,官渡之战应当是在公元200年的时候,如果这时候就开战,那可提早了半年多一年的时候,不过想想仿佛也是,不成能直接就开战啊,如何也得有个筹办的时候,如许想来,这硝烟的味道也就真的有点浓烈了。
能够说他和曹操、刘澜都在以本身的体例用着本身的理念在实现着当年的抱负和抱负,但是不管如何窜改,有一点就是对世家的态度,
这一点刘澜心中最为清楚,好处,在他眼里现在只要好处,谁能让他获得最多的好处,那他就支撑谁,当然最后他还是要搀扶失利的一方,也就是让他们谁都赢不了谁也败不了,就这么耗着,拖着,把他二人拖垮了,而他也就生长起来了。
曹操的做法更加激进,刘澜的做法例是重用,这和他的出身有关,毕竟他重用都没法收氏族之心,若像曹操那般打压,那才是自寻死路,而他则是找出了一条更加中庸的线路,在氏族与布衣之间找到了一个较为和谐的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