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起唇角笑了笑,李宿宸捂了捂腰间的银票,正要进入考院,却被考官拦了下来。

在皇上的眼中,苏家是清流。就是满朝文武都点头的事情,只要苏氏父子皱一皱眉头,皇上便要考量一二。当然,这也是因为当今圣上是明君,倘若换了前朝的亡国昏君,苏家这般朴重,只怕已经被满门抄斩了。

“既然胸有成竹,还要小抄做甚么,哈哈……”

一名考官咬着牙冲对方瞪了瞪,对方却抄得浑然忘我,考官只好侧过身来挡住苏仲暄的视野,絮干脆叨说着这个考院中有多少考生,都是来自那里,特别还点名了几位考生家中的背景,但愿苏仲暄能在这里走个过场便分开。

李宿宸摸了摸鼻子,看来这“茶水钱”还真是一分代价一分货啊。

因而李宿宸盘算主张,先从策论写起,再将残剩的时候留给那一百道考题。那一百道考题要的并不是长篇论著,而是直指论点,精炼阐述,做到一目了然。不然哪个阅卷官偶然候细细将每个考生一百道试题的答案一一细阅?

一名考官上前,挡在李宿宸面前道:“苏大人,莫要听他胡言!小抄就落在他的号屋之下,不是他的,还能是谁的?”

对方不晓得苏仲暄的身份,但被人这么近间隔地看着,不免也慌乱了起来。松开袖口时,不谨慎差点撞倒砚台,倒是苏仲暄伸手替他挡住,那行动游刃不足当中又给人以莫名的压力。

巡监面对三位殷勤的考官,皱起了眉头,冷声道:“此时,三位大人本该在考院中巡查,齐齐来到本官这里,如何巡考?”

这些个大族后辈中有很多是李宿宸的“熟人”。他们固然读得是都城中驰名的书院,却大多不学无术。常日里的策论有很多就是出自李宿宸的代笔。

苏仲暄之言在情在理,三位考官天然点头。他们就不信,李宿宸还真能将足足五册的《治水通略》背下来。

苏仲暄话音刚落,三位考官从速点头,“天然不是!”

第三个论题倒是勾起了李宿宸的兴趣。论商贾之道。在大夏,固然并没有到重农抑商的境地,但多少在世人眼中,除非是富甲一方连朝廷大员都刮目相看的富商,乃至于与朝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络,比如楚家与陆家,其他的商贩乃至于富贾,论口碑远远不及农户。但商贾的生长是否就真的倒霉于大夏的民风?商贸来往到底对大夏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