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论道
“兵家就更简朴了,就是从将军的视角对待天下,以是兵家常常与儒家稠浊在一起,因为将军多是贵族,当然也有分歧,兵家不讲究‘仁’,它讲究的是如何动员兵力,如何攻城掠地,兵家是不成或缺的,但也始终不能主导天下。”
国师点头道:“求超脱,便是未能超脱。若已超脱,何必再求?”
国师说道:“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求长生,终究超脱而去。”
听得国师如此说,李玄都也不再推让,道:“不知国师想要问甚么?”
李玄都曾经在万象学宫听司空大祭酒以儒家观点说国度兴亡,现在再听金帐国师以道家观点来讲,截然分歧,大受脾益,诚恳说道:“国师学究天人,长辈受教。只是人毕竟是人,而不是六合神明,所谓物伤其类,六合能够不在乎千千万万人之死,因为并非同类,但人不能不在乎。”
“法家很好,老汗非常喜好法家,因为法家是从帝王的视角去对待天下,以是法家和儒家有些类似,它们二者同属于统治者,又有很大分歧,别离属于统治者内部的天子和贵族。中原有外儒内法,儒家倡导的‘礼’是一种端方,而法家倡导的‘法’也是一种端方,法并非某部法典,而是一种有功则赏有过则罚的手腕,以此来贯彻帝王的意志,以是历代帝王偏疼法家,法家始终未曾灭亡。”
“最后就是道家了,为甚么我最喜好道家,因为道家超脱了人的范围。不管是帝王、贵族、将军,还是工匠、说客,都在人的范围,而道家却能跳出去,难能宝贵。儒家有贤人和亚圣,道家有太上和南华,太上是站在天道的视角去看天下,以是将人道的不敷看得一清二楚,太上说:‘天之道损不足而补不敷,人之道损不敷以奉不足。’天道是甚么?天道就是日月更替、春去秋来的规律。这句话是甚么意义呢?天之道是均匀,用多余的去弥补不敷的,而人道倒是用不敷的去奉侍多余的,也就是用百姓来奉侍贵族,百姓已经费事,却还要奉侍充足的贵族,这就是人道。以是人道不能悠长,天道才气永久。这也是不管儒家如何修修补补,总要天下大乱的启事,现在中原大乱,何尝不是天道对于人道的修改。南华在《南华经》中报告过一个故事,大抵意义是说:‘有个国度在蜗牛的左角,名字叫触氏,有个国度在蜗牛的右角,名字叫蛮氏,正相互为争夺地盘而兵戈,倒下的尸身数也数不清,追逐打败的一方花去整整十五天方才撤兵而回。’如果长生天来看人间纷争,大魏与触氏何异?金帐与蛮氏何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