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列第一的,天然是大行天子崇祯为洪督师所撰写的祭文。前面顺次是几十位大人先生们顺次列名的祭文。
阮大铖因为笔下来得,长于诗词戏曲,家里的梨园又是一时之冠,不免在南都城中风头太盛。因而,不管是复社四公子也好,还是秦淮四公子也好,都看他不扎眼了。
东林诸君子命人编了儿歌,在城表里构造小儿传唱,而南粤军则是大张旗鼓的将祭奠洪承畴的祭文搬出来在各处书店纸张店赠送。并且在文章作者一栏中附列上你的籍贯、科甲、官职等等,让人一看便知。
在其《书事七则》中有一章《防乱公揭本末》记叙颇周,其曰:
是以说白了,此案乃是因阮大铖才华太高、人气太旺、风头太健而起。
一句话,顿时让阮大铖有如登瑶池之感。
现在,大明的洪督师早已变成了大清的洪先生,但是祭文、挽联的作者可都还在朝中,即便是已经改换门庭,变成了大顺朝廷的官员,但是,他的同年、同门,却有大把在南京、在江南各地任职。这无疑是把这些人的脸打得噼里啪啦山响。“你们给一个腼颜降敌、孤负君恩之人如此吹嘘,究竟是何用心?莫非都想跟随他变成第二个王猛吗?”
这部由李沛霆汇集编辑,命人在南京及周边都会披发的祭文合集,同那首儿歌一样,分属各自阵营对敌展开言论进犯的兵器。
实在,在汗青上被吹嘘的非常伟光正的《留都防乱公揭》一事,和甚么忠心公理底子扯不上干系。说到底,就是一群公子哥儿们争风妒忌,相互之间别苗头的行动。
以是他先去求一样名列四少之一的侯方域,因为他和侯方域的父亲侯恂有旧,侯方域算是故交之子。他出钱出人请“画中九友”之一的杨文骢,也就是《桃花扇》中为李香君作画的杨龙友,(前文当中也因为李守汉钱谦益等人在秦淮河上的抵触而被暴打一顿的那位。)每天请李香君和侯方域出游,一面拉拢侯、李情缘,一口试图请侯方域居中周旋,为本身说几句好话,成果为侯方域所拒。(侯方域:《壮悔堂文集?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
阮大铖自以为宦途得志,同时又为了遁藏中原战乱,便从安徽怀宁故乡到留都南京居住,编演新戏,交结朋友,声歌自娱,这在当时的留都也是极平常的事。来往者虽不乏当朝名流,然亦全凭一己才华之佳,方入张岱、文震亨等人之法眼,包含史可法、范景文等人,也均是以诗会友之来往。即便在其所创作的戏曲当中,也毫无陈贞慧、吴应箕等人所说的“恫喝”放肆之意,反是借此连连告饶不已。不料,顾杲、吴应箕、陈贞慧这批公子哥儿看得老迈不扎眼,心想秦淮歌妓、莺歌燕舞乃我辈专利,阮胡子来凑甚么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