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觉得本朝后宫之制,本来便是一后四妃九嫔之制,先前贤人增设皇宸妃、皇贵妃,有违轨制,现在册立太子生母为新的六宫之主后,当将皇宸妃和皇贵妃号皆废去,仍只留一后四妃九嫔旧制。”

李安期揉捏动手腕,内心在想着,天子只怕也想不到会有明天吧。要怪,实在也只能怪天子这几年诛杀元舅长孙无忌以及褚遂良等元老,又把李绩也赶去长安,使的中枢都没有充足声望的大臣。

明天产生的事情太多,但总算还稳定。

明显很困,却又很镇静。

这让李义府稍觉难堪,但还是面带浅笑把诏敕草稿递给了许敬宗。

他祖父李德林,那也是隋文帝的宰相。

心中长叹一声,李安期也不肯再浪操心神去想这些了,现在这大局已定,又另有甚么好想的呢。

乃诚意都酸了。

李安期没想过要做个铁骨忠贞的硬臣,他爹李百药活了八十多岁,仕过杨勇仕过杨广,乃至厥后还给江淮反王杜伏威给做过官,归正就如墙头草般,但不也活到八十多岁,乃至爵封康国公,挣得世封。

李贤当真的看完,又看了一遍,最后交给了李义府,他本是中书省在朝事笔的秉笔相公。

归正李家三代都做过宰相了。

秦俊也出来表态支撑,态度明白。

翰林院学士承旨李安期一日内连写了十几道诏敕,皆用白麻,召回秦琅、来济、崔敦礼、上官仪等一众大臣,饶是李安期才识过人,家学渊源,可连写十几道诏敕,也是累的腰酸背痛,乃至是精力干枯,眼睛花了,手也酸了。

每人录勋三转。

等明日大朝会,正式见过百官后,再做后续安排。

虽也是个要职,但西京那就是去养老的,如何能跟知制诰的学士承旨比拟?翰林院大学士但是称为内相的。

这些诏敕里,最首要的一封天然是给秦琅的。

就是这么残暴。

李义府看过李安期写的诏敕,对太子点头,“康国公学问赅博,才情过人,这诏敕写的很好,不消点窜,能够直接书诏用印。”

这个诏敕一出,到时必定能博得统统将士们的推戴。

他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在这条路上走到黑。

至于别的的京畿的两衙宿卫、番上之兵将,犒赏其一年的俸禄数。

要尽快安稳民气。

李义府则道,“明日当停止大朝会,太子殿下上朝听政。”

再者,到时诏敕是以天子的名义颁下,又不是用监国太子令的名义收回,以是不消担忧这些。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