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个时候吕文德大拍史嵩之的马屁,倒是有另投门路,转换门庭,要傍当朝宰相这棵大树的意义了。
若让端平入洛的打算胜利,不但赵葵会因功位居其上,支撑并主持这一打算的郑清之也会因功而相位更加安定,他便没有了入朝争相的能够。以是,他也死力反对。
现在是嘉熙四年,这也就是客岁的事,史嵩之也才上位一年。而他刚上位不久,就得襄阳大捷,不得不说,实在是让他大为增光,特别这大捷还是产生在他运营了十余年的襄阳,更是给他长脸,也使得他在朝堂的相位更加安定。以是他这时看着给他培养了襄阳大捷的尹治平与吕文德,心中也非常欢乐,对他们二人更是不吝赞言。
而史嵩之运营襄阳十余年,根深蒂固,影响力极大。如果临时撤去史嵩之京湖制置使一职,换人顶替,新任在短时候内必定难以节制京湖局面,对出兵入洛倒霉。以是理宗天子与丞相郑清之终究还是把端平入洛督运粮草这一重担交给了史嵩之,并对其多加皋牢。
自史弥远后,宰相兼枢密使为常例,凡任相者皆军政大权一把抓,权力极大。但权力越大,呼应任务也就越大。若为相期间,出了甚么大的不对,也少不了究查宰相这一把手的任务。出了不对,常常宰相便得要引咎自辞,不自辞上面也有人攻歼弹劾。如果天子还想要任你为相,那就会下旨挽留;可如果天子也不想留你,想要换人,那你就只能下台了。而偶然候不对太大,满朝风议,皆要求换相,便常常连天子想保也保不住。
端平入洛打算的失利,一是朝中以副相乔行简为首的官员对丞相郑清之多加掣肘,在政令下达上不予合作,多加刁难;二则也是最首要的,便是史嵩之这火线督粮官运粮不力,用心形成了火线缺粮的环境,使得火线兵马因缺粮而大败。
史嵩之领着尹治平与吕文德直向后园而去,今曰的午宴,设在后园的一座轩阁当中。到得轩中,三人分宾主坐定,史嵩之即命开宴。今曰午宴,他便只宴请了尹治平与吕文德二人,并未邀旁人作陪。
这些也都是在到临安的路上,尹治平从吕文德口里体味到的。只是吕文德这番话虽也算得是实话,却也少不了拍马屁之嫌。处在史嵩之这等位置上,吵嘴也是从两方面来看。襄阳战事,此番大捷,确切要算他有功。可如果大败,这番不对却也要算在他的头上。
当时宰相郑清之非常支撑赵葵的这一打算,也在朝堂上尽力鞭策以使实施。只是打算才一提出,便在朝堂上遭到了很多反对,特别是以副相乔行简为首的很多官员。固然他们提出来的反对观点是这一打算干系到南宋的存亡,不成忽视行之,并且计齐截旦失利,必定获咎蒙古,给蒙古以攻宋的话柄;但实际上乔行简则是出以私心。他早有运营代替郑清之相位的诡计,如果郑清之所支撑的这一打算胜利,必是一件大功,会使得郑清之的相位更加安定,以是他才死力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