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把两个儿子叫来,定时完成了任务。
1779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打算到一个名叫珀芬的小镇去拜访朋友威廉・彼特斯。解缆前,他曾写信给彼特斯,说3月2日上午11点前到他家。
“如果走那座桥,我们甚么时候能够达到农场?”
康德看了一眼怀表,已经10点钟了。
守时,是最大的规矩,这不但表现在尊敬别人之上,也表现在对本身的严格律己上。
“不要问为甚么。您情愿还是不肯意?”康德明显有点暴躁。
康德为了定时赴约,不吝破钞200法郎重新修桥,这表现了他的品德涵养和品德魅力。
厥后,彼特斯偶然入耳到阿谁农妇讲了此事,很打动的给康德写了信称谢。
“四周另有别的桥吗?”他焦心的问。
200多年畴昔了,可康德定时赴约的故事却一向被先人传诵着。
“给200法郎吧.”
“有,先生,”车夫答复说,“在上游6英里远的处所另有一座桥。”
“不到40分钟。”
德语中有一句谚语:“定时是帝王的规矩。”
“如果我们颠末前面这座桥,最快能在甚么时候到?”
康德下车看了看桥,发明中间已经断裂。河固然不宽,但水很深且结了薄冰。
马车快速的过了桥,在乡间公路上飞奔着,10点55分赶到了农场。在门口迎候的彼特斯欢畅地说:“敬爱的朋友,您真定时。”
守时,它看似浅显,倒是为人办事诚笃取信的最根基原则。
“您会要我这粗陋、陈旧的板屋?这是为甚么?”农夫大吃一惊。
“我想要12点半。”
康德在给老朋友的复书中写了如许一句话:“在我看来,不管是对老朋友还是对陌生人,守时就是最大的规矩”
守时,它看似俭朴,却常常闪烁着钻石般的光辉,为你的品德增加色采。
“好!”康德跑到河边的一座农舍里,向仆人探听到:“叨教您的那间小板屋要多少钱才肯出售?”
康德是3月1日达到珀芬的,第二天一早便租了一辆马车前去彼特斯家。老朋友家住在离小镇12英里远的一个农场里,小镇和农场之间隔了一条河。当马车来到河边时,细心的车夫发明桥坏了,说:“先生,前面的桥坏了,很伤害。”
康德付了钱,然后说:“如果您能顿时从小板屋上拆下几根长木条,20分钟内把桥修好,我就把板屋还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