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唐朝,高岳晓得,走的恰是最后条门路。
所谓的情势户,说白了就是各州各县的“土豪层”,中唐以来当局对人身的节制转弱,两税法便是这类权力弱弱后让步的产品――夏秋两税,各地不分土著和客户,都要“据地出税”,由此一批先富起来的人户,比如先前被杖杀的黄文语那样,靠最早堆集起来的粮食,捐赠一笔助军,调换个县廨佐史的流外官,然后高低其手,实际节制了县乡级别的赋税、差役,把持了衙门,朝廷委派的县令不依托他们是做不了事的,也就是俗话里说的“强龙难压地头蛇”,然后这群人再依仗在处所上的权势,通同起来,舞文买卖,回避差役,转嫁赋税,这些伎俩高岳因浸润军队里多年,都是熟谙的(和军队里吃空饷、挂虚籍类似的套路),他深知情势户崛起是期间的必定,但任由其自肥强大,却对国度极其有害――这群情势户,手里的财产越来越大,但国度所能征收到的赋税却越来越少,社会的贫富差异也会越来越触目惊心(宋朝的题目,在于官户或者叫衣冠户,代表中心皇权和处所情势户斗争,这类斗争固然狠恶,但好歹还包管了南宋苟了一百多年;而明朝前期,官和情势户则干脆勾连融会在一起,结局大师都看到了),最后国度所能把握的资本一旦耗损殆尽,不过乎三个结局:
李桀这时说了句:“太宗天子曾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高岳此举,是对杨炎昔日两税法的修改案,而更是要加强国度当局对安史之乱后各地崛起的情势户的节制,充分税收。
接着高岳站起来,皱着眉头说到:“孟子曰,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贪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当年的井田便是如此,现在的私田更应如此,天下自推行两税法来,赋税的原则是计资(资,房屋、田产等私家财产)定税,而不再是以人丁为本,故而我欲行‘经界之法’,弄清楚各门各户实有地步的环境,履亩征税,均派差役,觉得底子。能使富者保其业,贫者苏其生。”
“这份草案,或许会激起很大的风波,但本尹是要呈交给大明宫的。”高岳正色说完,最后在其上落笔,也画了押。
高岳用食箸夹起一团团饭来,就着菜葵和蒜米,口齿里爽滑鲜脆,四周的县令们也动摇着箸,堂内满是咀嚼的清脆响动。
在场的人都在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