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那位义兵首级姓洛,恰是大甘六大世家里洛州洛家大甘史记中的第一任家主。改一州名为洛,号洛家,虽是世家,倒是洛州真正的无冕之王。
自从甘太祖入主卓城,洛家昂首,大甘朝廷却并没有因为三章府特别的地理位置而屯兵镇守,反而决计萧瑟了这处兵家必争之地,划拨给了更远的洛州,看似故意感念当年洛家雄踞三章府,又向太祖天子义结金兰的一段嘉话,实则一定没有敲打训戒之意。以是这百年来洛家运营洛州其他诸府,触手遍及数州,唯独对三章府置之不睬,放纵了三章府的乱象,并且还成心偶然的搀扶三章府各自鱼龙稠浊的权势,一时候三章府山头林立,明面上官家做主,实则也不能一家独大,好好的一处兵家必争之地,成了当今这般三不管的地步。以一府之地调换朝廷放心,依洛家行事无可厚非,只是在李落看来,朝廷如此未免太太吝啬了。
义兵首级整兵以后,便调集诸县父老豪杰,向他们公布安民布告:父老苦残商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不与残商,当替天行道。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余悉撤除苛法。诸吏人皆案堵仍旧。凡吾以是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以是治军,秋毫无犯,待天下安定而定束缚耳。
这是操弄民气的上乘术法,可谓绝妙,看似简朴,实则百姓百姓心机本就痴顽,常常越简朴,越能收到奇效,反而影响深远。当年这支义兵在中府风生水起,并非没有事理,只可惜厥后遇见的是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甘太祖李夏。待太祖李夏挥军南下,超出昆江以后,两支各具权势的诸侯王不成制止的碰到了一起,数次摸索以后,这支义兵先是被龙侯坚壁清野,挫了锐气,后被无智将军华偶然用一招连环计,破军阵于索水河边,败军退回武陵州。当时的这支义兵已然称王,虽前后受挫于龙侯和华偶然,但麾下兵多将广,并非没有再战之力。太祖李夏不欲再造杀孽,便与这支义兵首级邀谈于索水船上。一席长谈,那义兵首级大为赞服,引甘太祖李夏为知己,陈兵卸甲,归顺太祖,免除了数场厮杀。太祖大喜,撮土为香,与那义兵首级结为同性兄弟,同繁华,共磨难。
在残商末年叛逆过程中,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的征象屡见不鲜,在百姓眼中是合情公道的。而三章府昭告的呈法三章,如果谁勇于再杀死将尉,斩木为兵,揭竿而起的话,那就要被正法。是以,这是庇护了世家大族财产性命的法律。其次,命诸吏人皆案堵仍旧,实际上是保存了残商的司衙机构和官吏,并使之为本身办事,他们行县乡邑,将呈法三章传达给乡绅百姓,这一作法从本质上讲庇护了东南诸州诸家大族的好处。第三,更加直接的是决计皋牢民气,一再表示率军入府城是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便在很大程度上博得了大族和百姓的好感。因而,三章府附近皆大喜,辩论牛羊酒食献飨军士,而义兵首级则推让不受,说: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如许一来,百姓就更欢畅,终究消弭了对义兵首级的思疑和防备,唯恐义兵首级不为嘉庆郡王。没有王的名号,实际上比称王更深切民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