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珪闻言,倒是不觉得然。摆了摆手因笑道:“你们且多虑了。子川兄那样一小我,总不会叫他的儿子娶一个商家女为妻。更不会叫他的女儿下嫁给商户。”
冯氏原还想着孩子们现在还小,且不焦急。等再过个两三年,陈桡考中了童生秀才,有了功名,再去探探沈氏的口风,着人去徐府上提亲。想必沈氏看在两家的情分上,也不会不允。谁曾想到她算盘打得好,半路上又冒出个沈家大太太呢?
陈老太爷并陈老太太听了冯氏的话,倒是深觉得然。
张华只是憨笑,并不答言。
碧溪承诺着一径去了。少时便引着冯家的婆子出去。那婆仔细细回禀过。世人才得知,原是大年节下,冯家老太太因和儿媳妇小孙氏吵嘴了几句,怒上心头,一口气没提上来竟昏迷畴昔。
陈桡听了世人一篇话,这才深思过味儿来,待要开口说甚么,目睹大姐儿害羞带怯,倒是不好说的。刚要把话岔开,又见陈珪入内,当即站起家来,垂首问安。几个姐儿见了,亦都站起家来。
堂上大人们又忙着听戏,又忙着听二姐儿谈笑话,都没留意张华。唯有邱氏揣测出儿子的一番情意,不觉悄悄发笑。一时,台上之戏将阑,陈老太太便笑道:“该请爷儿们们点回戏。”
眼看着陈珪还是笑着不答言。冯氏咬了咬牙,图穷匕见的道:“我倒是觉着,还是寻了空儿同徐家提一提罢。摆布过了年,桡儿也十二了。”
次日一早,陈珪梳洗毕,至外书房。仍叮咛管家预备上等封儿封赏昨儿唱戏弹曲儿的那一班小戏儿并打十番的,另有灶上的沈大厨。又命常随陈礼叮咛小子们套马备车,将从徐府请来的这一班人马送回其府上。又特特写了一封手书命陈礼稍畴昔以表谢意。这才回至后宅。
目睹着跟小爷女人们的丫环婆子也都分开,冯氏这才笑向陈珪道:“我听徐家太太说,沈家大太太之以是带着后代进京,原是家中的小爷女人们到了适龄年纪……你说,他们家大太太此次过来,该不会是打着亲上加亲的主张罢?”
也难怪冯氏忧心忡忡。须知徐子川与陈珪虽皆在户部当差,品级又相差无几。乍看去倒是家世相称。可细细穷究,陈珪的官儿是捐来的,徐子川倒是正儿八经的科举进士,且被当今钦点了庶吉人混过翰林院的。
一句话说的世人都乐了。陈婉尤笑道:“真真是贼喊捉贼。还说要看着我们不偷吃,恐怕见了好吃食,你先忘了祖父、祖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