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其他一些具有特别记念意义、特别内容的专刊、特刊等。这类杂志大多具有很强的记念性、学术性、质料性和专题性,内容丰富,文章层次高,并且设想持重、奇特、图文并茂,具有较高的保藏代价。
《东方杂志》旧中国汗青最久的大型综合性杂志,商务印书馆出版。1904年3月在上海创刊,1948年12月停刊。共44卷,初为月刊,第17卷起改成半月刊。第44卷又改成月刊。郭沫若、竺可桢等闻名学者曾在此杂志上颁发过学术论文,是很有影响的综合性杂志。
2、年代长远的杂志。保藏品是时候越久越贵重,旧杂志一样具有这一特性。清末、民国以及束缚初期的杂志,别说是特别刊号,即便是浅显版本也难寻觅到了。以是,这一类的杂志在市场上并未几见,普通都是昙花一现就被故意人高价收买去了。就是如同《猛转头》《警世钟》一类的小册子,现在都是一本难求。保藏代价相称大。
《电通画报》因前后刊有江青(当时艺名蓝萍)出演影片的剧照、糊口照、漫画和笔墨二十多则,与“文艺旗手”江青“形象”大相径庭,导致《电通画报》在“文革”初期引来一系列的杀身之祸!
《新青年》五四活动期间闻名的**刊物。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初期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古品德,倡导新品德;反对旧文学,倡导新文学。俄国十月**后,先容马克斯主义。陈独秀任主编,首要写稿人有李大钊、鲁迅等。1926年7月停刊。
《国闻周报》天津出版。刊载政治经济、军事交际、体育教诲等方面的综合性周刊,具有很好的质料代价。何时出刊,何时停刊不详。
《新民丛报》梁启超主编。对峙立宪保皇,遭到民主**派的攻讦。但先容西方资产阶层社会的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的影响。梁启超切磋中国粹术窜改趋势的闻名文章,在此刊物上颁发。
《小说月报》1910年创刊于上海。1921年该刊第12卷第一期起由沈雁冰,郑振铎主编,大加鼎新,成为文学研讨会的首要刊物,也是第一个大型新文学刊物。常常颁发具有民主主义和实际主义偏向的创作和论文,主动先容本国文学名著,成为首要的新文学期刊之一。1932年2月因淞沪抗战停刊。共出22卷,258期。
3、“文革”期间的杂志。“文革”期间发行的杂志同这一期间的邮票、像章、红宝书等一样,已成为不成多得的当代文物。文革期间公开发行的杂志种类较少,再加上拨乱归正后,多量“文革”遗留物品包含当时的报刊杂志多被清理烧毁。是以,现存的“文革”杂志非常少见。目前,一本“文革”期间的旧杂志,如《红小兵》、《红卫兵》、《**歌曲》等,代价多数在30元至200元之间,少数发行量少、“文革”味浓的处所性杂志,时价已高达上千元一册,并且是有价无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