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省之下,另有主书,主事,令史,书令史,传制等近百官吏,不一一累述。
涿郡,因为李重九定王都于涿郡蓟县,故而涿郡就相称于王畿之地。
李重九于幽州建立赵国以后,赵国官制亦是定下。
何况太原又乃是兵粮军马周转的要地,赋税大郡,李重九的乡籍地点,首要性实不亚于涿郡。
但明眼人却早有预感,两个月前齐王杨暕娶太原王氏之女为齐王妃。
李重九唤了一声,毕恭毕敬的施礼。
涿郡府除了涿郡外,还节制安乐郡,渔阳,上谷三郡。
不过李重九为了权制吏部尚书的权力,由尚书左仆射陈孝意,亲身监督吏部,正五品以上官吏由中书省,尚书省一并议定,由李重九同意方可,而从五品至正七品,由陈孝意与吏部尚书,吏部四司郎中议定,而从七品与从七品以下才由吏部本身议定。
温振,温挺闻言只能苦笑,温彦博虽任中书令,但中书省的官员都没肯定,如何能议定官职,就算是议定官职,除了五品以上,多也只是尚书省的吏部主导的。
国子监,设国子监祭酒一名,由周旭担负,从四品。
御史台,设御史台大夫一人,凡百官有分歧之处,皆能够弹劾,定为从三品,由原涿郡县丞,幽州范阳的卢承庆担负。
赵国建国,定鼎于幽都城,这座城在方士眼中亦有了王气。
中书侍郎下,设中书舍人六人,凡诏旨敕制皆由其所出,定为正五品。
李重九将来对李唐用兵,必定攻略河东,太原是河东关键东进可抵黄河,威胁关中,南下可取上党河内,兵临洛阳,而北面则通草原,可中转阴山之下。
方士说幽京紫气充盈,状若嫣龙,上有华盖,下呈方鼎。
起首是中书省,中书省设中书令一人,中书令之职,掌军国之政令,总领百揆,盖佐赵王而执大政,定为正二品。
尚书左仆射,为原幽州刺史府司马,河东郡河东人陈孝意。
礼部主礼节,祭享,郡试,县试等政令,设礼部尚书一人,由原涿郡郡长史,涿郡蓟县高徐道担负。
李重九将涿郡改称为涿郡府,蓟县改称幽京,魏征任涿郡府牧守,从二品。
李重九一愣,立即将公文推在一边,披上衣服大步冲出房门。
门下省,拔除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只设六名谏议大夫,卖力考核中书省六部的公文,定为正五品,由涿郡蓟县人卢齐卿等六人担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