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道防地是这十六座城,那第二道防地呢?”
最后,刘愈指着关中道:“最后一道防地,满打满算也有两万兵。合起来,一共是七万兵马。”
袁博朗最愁的就是面对刘愈,这年青人看似到处跟人商讨,实在最专断专行,人不大却老谋深算。
刘愈想了想道:“第三道,恐怕就是长安城的城墙了。”
苏彦也跟着叹口气,再问:“那徒弟,我们有几成掌控?”
“从潼关向东南,至火线,另有十六座= 郡城在朝廷节制以内,将这十六座郡城各自连成线,这就是我们的第一道防地。”刘愈指着军图。
“徒弟。能说的明白点吗?”苏彦有些焦急。因为他看军图上淮军的主力间隔潼关很近。这还不算那支奥秘的前锋军。
之前对于淮军数量标估计,大抵有官方五万的说法和官方二十万的说法,动静不是太精确。苏彦对于本身有多少兵是最清楚的,满打满算,也就潼关这点人能派上用处,也就是两万多兵马。
刘愈叹口气,自重新皇即位以来,定国侯作为名义上统领边军的元帅,除了跟朝廷讨要粮饷跟突厥作战,没做过其他任何的表示。几次征其率军返回也被其以边疆军务告急为名回绝。大要上定国侯是为家国考虑,实际上定国侯底子就瞧不起他这个儿子,也就连带看不起与他这个不争气儿子休戚相干的新皇。
此时淮王的一支前锋军,在没有粮草给养之下,长驱直入已经间隔潼关不到三百里。这应当是淮王共同敏郡主劝降南元将军牧与的一次行动,一旦牧与投诚,那淮王将驻军潼关,直逼大顺朝都城长安城。
“徒弟。淮军……有多少兵马?”苏彦鼓足了勇气再问。
刘愈道:“大抵在十五万到十七万之间。”
刘愈笑道:“别看我,我也不会。叫那犟老头来,他是礼部尚书出身,善于做这个。”
现在刘愈身边的骨干,要么留在长安城打理火线事件,要么正在关中南部安定兵变,他手上可用的人实在太少。此次的军事集会,情势简朴,但很首要。
对于这支前锋军的环境刘愈体味的未几,但他能猜到应当都是马队,且是淮军的精锐,数量应在两千骑以上。至于为何这支前锋军能冲破朝廷在中原一代的郡城而长驱直入,刘愈也估计是跟处所守军的不作为有关。
淮军气势汹汹,即便是朝廷军也要避其锋芒,而处所军队在得不到朝廷指令的环境下,所能做的只要戍守,再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