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这一天的召见中,对于如何作战,如何守城等项详细题目,大臣小臣全都默不作声。崇祯天子恨恨地说了声:“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尔!”拂袖而去。这已经是朝臣们第二次听皇上说到亡国了,不由都有些神采黯然。
崇祯天子本来的意义是要让唐通部驻扎在北都城外抵抗敌军,还派了寺人杜之秩作为唐通部的监军。但唐通为此大为恼火,对人说:“皇上晋我太师,封我伯爵。却又让内官在我头上节制我,我还比不上一个主子呢!”因而上疏说兵少不便于高山野战,应去居庸关设险待敌。而后也不等朝廷批复,竟自带上步队走了。
但是崇祯天子怕多量流亡扰乱军心民气,更怕大顺军的特工大量混进城里,以是决定封闭城门,不准随便出入。有些城门乃至用砖土堵了起来。他还上谕兵部:“敢有论言惑众及私发财眷出城者,擒治。”但除了这些办法以外,也就再别无长策。他仍然在不断的召对朝臣,但每次都按例毫无成果,想到运气的不济和朝臣的可爱。他也常常不由悲从中来,接连几日都是痛哭着回宫的。
十五日,前几天还表示过忠心耿耿的唐通和他的监军寺人杜之秩在居庸关向大顺军投降,京师西北的最后一道樊篱不复存在。这一天,大顺军权将军刘宗敏已经把檄文送到了都城,说是“定于十八日入城。”
七月中旬,京中已是一片大乱。很多住在都城但不在现任上的官员和多量官员的家眷不顾禁令纷繁想要出城向南边出亡,浅显的士民工商也不乏想要出逃的,城门口大小车辆已经变得拥堵不堪。
李国桢应当干脆把三大营都撤入城内,依城死守,说不定还能缔造一个古迹。毕竟那些京营将士能够在城墙的保护下作战,胆气也会大上一些。再加上身居城内也无处可逃,那么最后也就只能和李自成的大顺军冒死了。
而现在京营总督襄城伯李国桢也是依循着故例来守御北京的。但他完整没考虑到实际环境,京营的将士已经是军心涣散,站在城外,不要说战役了,就是不逃窜也底子做不到。以是李国桢是白白的把这些贵重的兵力华侈掉了。
因而大明朝廷赶紧把京师主力军队“三大营”安扎在齐化门外,筹办在城东迎敌,城西则把守。但京营总督襄城伯李国桢对如何守城毫无定见,只是坐在城楼上,凡事都听提督寺人王承恩的批示。而守城的兵士大多都是京师朱门后辈雇佣穷户替代的,既无斗志又乏练习,加上缺粮缺饷,士气降落已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