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然坊出来,沿着祥福街往北而行,路过天雨巷的时候,耳边俄然听得一阵琅琅的读书声。
柳浥尘收起心境,作揖拜谢:“多谢更新兄吉言!更新兄,伱若欲谋小镇机遇,我有一言相赠:天泽在民,宜善待之。”
见李往矣儒生打扮,他让学童们先自行朗读,放下讲义走了出来。
两位春秋相差差异的读书人,又落座畅谈了一阵。
李往矣早膳后,则领着小芊君出去了。
“这……李兄,你出自寒山下院?”
从这堂舍和春联,可见这位教书先生的风骨,当然,也可见处境并不太佳。
很快便瞥见了一间略显陈旧的学塾,学塾由半高土墙围了个院子,起了一个鄙陋的门楼。
李往矣和小芊君相视一眼,忍不住朝读书声的方向走去。
李往矣洒然道:“谁说境地低,就不能出世行走了?柳兄作为常居贩子之人,竟也如此陈腐么?”
寒山书院乃是北止戈洲最闻名的儒家书院之一,对于通陋儒门读书人来讲,能赶上寒山书院的出世弟子,的确如见天宾。
他曾在《北洲异镇录》上,看过一篇先容灵龟镇风景的纪行,文章中说小镇西北,有一座废塔。
善学者会心不远;
塔前有一座碑林,碑石也大多被光阴腐蚀,倾圮无几,但所余几块残碑,碑上笔墨,却仍蕴隽永之意。
李往矣远远地看着,没有上前打搅,但那位先生还是发明了他们。
令人唏嘘。
门楼上贴着一副墨色半残的春联:
他不由愧然道:“是我眼拙了,敢问李兄,你是代表寒山书院,前来灵龟镇谋取机遇的么?”
李往矣欣喜道:“《易》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我儒家世三境藏器境,便是要我等儒门弟子,埋头养器,待得一日同风起,天然如大鹏腾空,扶摇直上九万里,还请朝雨兄莫要自弃。”
李往矣抱拳道歉:“抱愧,路过天雨巷,偶听得稚童读书声,按捺不住过来一观,打搅先生了!”
方才她一向温馨地守在边上,听大师兄和那位教书先生谈玄论道,并卖力增加茶水。
小芊君眼睛莹亮,也想跟上去。
疑似为书道大师所遗。
那座塔不知何人于何时所建,塔内统统早已腐朽,塔身也早已班驳寥落,无人补葺,却历千年而不倒。
文能换骨余可法;
有学童过来就教先生题目,李往矣便告别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