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八七章 小暖没银子了[第2页/共3页]

这些棉花摘下来后,绫罗霓裳、棉坊和登州大小的织布行抢着收,农夫手里的棉花真真变成了白花花的银子,比他们种五年粮所得的银钱还多!百姓笑口常开,有口皆赞秦安人和文昌郡主。

不过,她喜好听!可惜明天人多,不能让三爷舞剑,待过两日再说。小暖美滋滋地回到三爷身边坐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生果、点心谈天。

当然,这些人的主心骨微风向标,便是陈小暖的棉坊。因为棉布纺织的大半技术,都是由陈小暖的棉坊研讨出来的。早在本年夏天登州各处棉花长势喜人时,小暖已经预感到了棉花歉收时的盛况,她的棉坊不吝重金收罗天下能工巧匠愈百人,将他们安设在南山坳内,一起研讨制棉技术。

见姐姐要开端了,小草一声唿哨把大黄叫返来搂着。

当小暖停手看过来时,秦氏和小草齐刷刷地看着三爷,等发言。三爷点头,“初学便能弹出琴韵,很有悟性。”

这日,李嬷嬷跑到秦氏面前,非常焦心肠道,“夫人,奴婢和王姐姐在登州相中了一个玉屏风,只需两百两银子,但管家却跟奴婢说,我们庄子的账上没现银了。”

因为小暖已经估计到,三年后棉花广为莳植,棉布必将走近千家万户。到时各商号比的不是有没有棉布、有多少棉布,而是谁家的棉布质量最好。小暖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图的是三年后的上风。

登州的捷报传进都城,建隆帝大喜,下圣旨赞美登州知府管理有方,赞美秦氏和小暖功德无量,并令登州四周十八州,来岁每州种棉花的亩数不得少于千亩。

三爷却道,“你们年底之前莫进京,在此好生过日子,如果想我便去手札,我过来陪你。”

登州及其四周的十八州,占了大周近三成的国土!朝廷大力推行棉花,可喜坏了登州的大小棉商,因为棉花的印染、纺织技术,都他们手里。大师憋足了劲儿地研讨织棉技术,要让登州成为棉布之乡。

秦氏、小草和三爷坐成一排,眼巴巴地等着小暖操琴。琴案后的小暖,为了显得高雅,特地穿了件水蓝色宽衣大袖的长衫,头梳飞天髻,耳垂明月珰,跟平时小丫头的模样大有分歧。她深吸一口气,垂眸抬手。

她大胆地伸开手指,与他十指相扣。三爷的行动愣住,微微收紧。温馨的温度自手心伸展开,暖和了微凉的秋夜。直到三爷告别时,两人才将手分开。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