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帝坐着八人舆来到了前广庭,百官跪迎。
常风主动要求去延寿塔工地当夫役,这让弘治帝大为打动。
常风道:“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一下子断了宗室扶养,明显不成能。”
此人是弘治十二年的探花,刘健最看重的高足。有刘健当背景,他完整不把常风放在眼里。
内阁值房。
要晓得,皇上本年才三十五岁啊!比常风还小四岁。
夭寿了!一个亲贤臣、远小人,励精图治,勤恳治国,初创一朝乱世的明君,在病入膏肓之时,连修建一座佛塔祈求延寿,都要被“贤臣”们反对。
“内宫、军中捐献银子给皇上尽孝。我猜那些文官也不会在‘孝’字上有失,必然也会慷慨解囊捐银子。”
“君臣”变成了“臣君”,臣在君上。弘治帝或许能在史乘上留下君臣共治、从善如流的好名声。但窜改不了臣权压过皇权的究竟。
常风嘲笑一声:“呵,包庇藩王宗亲就要跟你们三位阁老、六部九卿为敌。现在皇上都要让你们三分。我这个家奴又怎敢自讨败兴?”
几日以后,内阁领衔,朝中两百多名文官联名上奏疏。
李东阳打圆场:“常同知内心一贯装着百姓百姓。藩王宗室扶养,百年间占去了朝廷财务支出的两成还多.”
李东阳拥戴:“对。大明以孝悌治天下。要说尽孝,我们这些两榜进士出身的官员不能落于人后。”
刘健用一种奇特的眼神看着常风。贰心中暗道:常风能在弘治朝做了近二十年宠臣,公然有才气。看事情能抓住关头。
谢迁插话:“如何不敢?另有锦衣卫常屠夫不敢干的事情嘛?”
一名流高马大的大汉将军跪倒在八人舆前。背起了弘治帝,走到龙椅前。
常风一番话,引发了三阁老的共鸣。
常风听了这话,为仁慈浑厚软弱的天子感到哀思。
弘治帝反复了一遍:“不要胡咳咳咳,不要胡说。”
常风扯谎:“有,北镇抚司在各藩王处都是有耳目的。此事失实。”
刘健眉头一皱:“这么说,你是要包庇藩王宗室了?”
早朝开端。
为首的筑商问:“那要看如何用料。范围多少。”
大明的文官,是最早的杠精。
刘龙一言不发,回身就走。对常风毫无尊敬可言。
太祖、太宗泉下有知,恐怕棺材板都压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