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白了,这些都是官员剥削百姓的贪腐手腕,老百姓却成了“冤大头”。
朱棣抬了抬眉毛,眉头皱得更紧了。
“那爹你知不晓得,永乐朝最着名的手腕,是甚么?”
“乃至于运气好的时候,朝廷不但会免了赋税还会发放赋税施助,既然本身这些处所父母官为百姓们争夺来了施助,那么处所父母官们和百姓一起分一分施助金,也就是自但是然的事情了。”
嘶……
朱高煦现在人麻了!
难不成我奉告你朱老四,朱高煦已经不是畴前的朱高煦了?
不过眼下这类环境,将都察院交给他,倒是一个不错的挑选。
大明包拯!
朱棣见他那怏怏不乐的模样,顿时瞪大眼睛瞪眼道:“快说,不然发配高墙!”
这就当真触及到他的知识盲区了,不过他好歹御极天下十一年,好歹也传闻过很多。
这些银钱终究全都落入了那些赃官贪吏的口袋,让他们吃了个满嘴流油,乃至还博得了一个“为民请命”的隽誉!
啥?
麻了!
“第三,比及顾佐搭好了都察院班子,朝廷便能够大力反腐倡廉了,重启一些洪武朝针对贪腐的严苛科罚予以震慑,再制定一些连坐刑律,比如官员贪腐认罪后如果家财不敷以填坑,直接贬他后代世世代代为奴为婢,直到偿完为止!”
这如何就成了官员贪腐的手腕?
朱棣一贯自夸贤明神武,爱民如子,但朱高煦这话却无异于给了他一记清脆的耳光!
朱高煦深吸了口气,考虑了一下说话,这才缓缓开口道:“爹,你可晓得官员贪腐的手腕?”
想要清除永乐朝的贪腐之风,都察院这风纪之司是关头地点。
“朕略有耳闻,洪武朝以折色火耗和淋尖踢斛最为着名。”
朱高煦点了点头,看来朱棣也不是毫不体贴民生。
本身不过是因为朝廷财务严峻,才想着抓几个巨贪抄家充公赃款,减缓一下户部的压力罢了。
百姓照实上缴赋税,肩上的担子没有松掉半分。
朱棣闻言一怔,有些不太明白他这话的意义。
“老二啊,你可有甚么好的建议?”
但是朱高煦只是笑了笑,吐出了四个字:“为民请命!”
听了这话,朱棣神采一变,蓦地坐直了身材。
而淋尖踢斛,就是官府征收粮食时,一斛倒满粮食时官员会踢一脚,部分粮食会被震出来,这些踢出来的粮食就不归百姓了,而是作为粮食运输时的耗损,一样的这部分丧失一样由老百姓承担。
朱棣顿时来了兴趣,“老二,你别卖关子了,详细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