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 圈套(下)[第1页/共3页]

那镖行,面上是行镖的,实在是个干脏活的。里头养的杀手,武功上乘,后事洁净,只要给钱,甚么都敢接。大理寺手上就有两桩命案,与这镖行有些许牵涉,但他们撇得干清干净,如局外人普通明净。

“故而你选这望舒宫,就是为了设下这骗局?”我问子烨。

此人姓马,名有昌,四十多岁,都城人氏,做的是珍玩买卖。

子烨不觉得然,道:“我向来是个讲事理的人。此事牵涉到了董裕和赵王,一个是朝中重臣,一个更是名誉深远的宗室,岂是随随便便就能把罪名安上去?那马有昌不过是个贩子,镖行里的人明面上做的也是端庄买卖,甚么事也没犯就这么抓起来,莫非不会有人说我为了构陷忠良而屈打成招?此事,唯有抓了现行,人证物证俱全,方可让朝野佩服。”

几个月前,我和子烨在洛阳路上碰到的那伙刺客,固然要么逃得洁净,要么死得透,未曾留下甚么物证。但洛阳的大理寺,仍然还是寻到了些蛛丝马迹,数月来,追踪不懈。

“为何不早早将此事奉告我?”我问,“也好让我有个筹办。”

他们在一名死去的刺客身上,搜到了一把匕首,而后按照匕首,在都城的一处打铁铺里找到了出处。再按照这出处,找到了一个长年来回于两京之间的买卖人。

说来,如果先帝,他说谁有谋反之心,实在可像我说的那样,直接定罪抄家。坐到朝廷重臣位置上的人,谁的身上能没有把柄?揪住个甚么错处往大了说,做成重罪是非常轻易的。就像当年的杜行楷一样。

但子烨面对的景象,却大不一样。

大理寺的人一向暗藏在马有昌四周盯着,将他每日所作所为,见过甚么人,十足记实在案。

没多久,景璘起驾回京,董裕也跟着归去了。

公然,马有昌和那镖行里的人都动了起来。刺客足有二十人,乔装打扮,或假装是游走乡间的货郎,或假装是赶着牛马出来做买卖的估客,来到了望舒宫的四周,待机而动。

这话确切。我若晓得这事,他连望舒宫的门也别想出去。归正他脸上贴的那堆假须,连我也难认得出来,找一个身形面庞与他类似的人装一装便是。

董裕和赵王来都城以后,没过几日,马有昌也来到了都城。不过与畴前不一样,他不像是做买卖的,而是住进了贩子里的一间客舍。那客舍坐落的处所,是个鱼龙稠浊的去处,各色人等三教九流,甚么来源的都有。

他抚了抚我的头,道:“是为了送你生辰礼品。”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