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如此,弟子拜别方丈。”
法海捉了几大仙门的妙手归去,此中另有摘星楼的人,若说这些仙门会因他们“几人”入圣而忍气吞声,江舟都不太信赖。
是以道弘人。
是以,瓦棺寺的名声不算权贵,但晓得的人,都会竖上一个大拇哥。
如果不肯,也自可拜别。
不由孔殷道:“求方丈指导,弟子该何往?”
是南北行船交汇之处,周遭多有酒坊茶馆,四方行商搭客,文人名流,多在此歇憩。
“若寻不到此贼,为吾父吾夫雪仇,我愿灰尘埋身。”
妙寂终究听出其语中如有所指。
也不在乎那仨瓜俩枣,下楼以后,都会施些香火钱。
江边有一座寺庙,名瓦棺寺,傍水而建。
但瞽目老衲念了一辈子的佛,虽不会阻她报仇,但也是决然不会助她寻仇的。
瞽目老衲看了一眼她手中扫帚,叹道:“唉,门前灰尘侵肌,心中积垢销魂,你扫了这么多年,仍未扫清么?”
也是以,瓦棺寺中香火算不上鼎盛,却也经年不断。
来往之人,都曾听坊间邻里言及,寺中香火钱,大多都被和尚们拿去周济费事。
若能放心,她又何必每日扫洒灰尘,收支坊间贩子?
“不是我赶你,你作茧自缚,也无人能赶你。”
妙寂眼中现出几分茫然:“我每日每夜,都想找到仇敌,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可我到那里去找……”
妙寂看似波澜不惊的神采,终不免一怔,昂首道:“方丈要赶弟子?”
地上的灰尘和落叶跟着扫帚划动,悄悄地打着旋扬起。
“何谓净?不染物;何谓明?不触物。”
但二十多年了,她成了很多人眼里的“万事通”,却还是半点眉目。
她晓得方丈并不是甚么神仙,也不是仙门中人,法力滔天。
娑罗双树下,江舟轻声诵念佛文的声音在院中回荡着。
这是太智老道赠他的《净明经》。
或是因日子实在费事,干脆剃了头,受了戒,入了寺中,尚能得一顿饱饭。
净明道却反其道而行,讲究“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并且她在瓦棺寺中,又真的能放心吗?
在她心中,方丈才是真正的佛门大德高贤。
妙寂神采未变,垂下头来,用淡然的语气道:“方丈,杀父杀夫之仇,不共戴天。”
这净明道的法诣,与道门,乃至与仙门中统统法统都大相径庭。
寺中有阁楼,依山而起,名上元楼。
瞽目老衲又长叹一声道:“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