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往外看,就是更远处的山和村庄了。她爹说大姑家的马家屯,就是超出那边更远处的那座山,再走上几里路,就是了。
大人干系的是庄稼,是口粮,是一家长幼吃饱饭,是能活下去。
大妗子能筹措,南山大大小小的事情多是她拿主张,大龙哥的婚事也不例外。她娘他们来,也多是帮着做些琐细的活计,拿主张的事情是说不上话的。但偶尔大妗子也会问上一两句,听听大师的意义。
家里一向不缺吃的,她们也都不馋,但是别说,这类来之不易的零食,吃在嘴里更是要好吃上一百倍。特别是她们姐妹几个,放上一张小桌子,摆上两三个小盘子,倒出藏好的丸子、花生米、半个鸡腿之类的,非常风趣。
三姨家也是,孩子没跟着,看来她和几个哥哥姐姐弟弟mm是又没机遇晤了。本来就没见过几次,非常不熟悉,来姥家也见不着,今后怕是更没机遇见面了。
再远处是成片成片的庄稼地,远处看着,模糊还能辩白得出那里是高粱那里是谷子。
三姨一家最早下山去的,说是三姨夫家里忙,本就走不开,赶出来这两日已最是不轻易。然后是大姨家,大姨夫在外头做工,也是要赶归去。他们也没多待,固然舍不得香姐和三奶奶,大姨和三姨两家一走,他们也清算了清算,后脚跟着也下了山。
香姐只要一得空,就保准跑着过来待上一会。因为厨子是县城请的,已经支起了灶台架子,能糊口做饭了。香姐每次来,必然是偷着带些好吃的,洁净的帕子包好,谨慎翼翼的收着,带了来。
她愣住了,之前?之多久的前?不会,不会??
三奶奶转过甚,一边逗云郎一边持续说,“别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该来的老是会来。”
她都不睬会,只顾着吃好喝好,如果话问到她了,她也搭话,多是客客气气很多礼数的一问一答,让人挑不着不是。
白叟家儿孙合座,日子虽说过的贫寒,但儿孙孝敬,家里敦睦。白叟家满足,满口都是好日子,好日子。
但是好呢。
“传闻本年南山雨少,过路看的庄稼也都要蔫了,”于景叹口气,接着说,“地本来就是山地,如果再没雨,就更不好收了。”
虽说有风吹着,但还是出了好些汗,身上更是潮乎乎的一层,虽说累,但这类感受非常好。特别是丫头较量,小家伙一刻都不断,吃力巴拉的往上爬不说,还吭哧吭哧的一边喘着粗气一边让她们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