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本官没拿中书省的俸禄。
家书?
啧啧,这不是纯纯的扯犊子么。
归正一个题目几句话,大抵的大纲都给了,剩下的就该是你朱重八和李善长、刘伯温他们头疼了。
细心想了想,杨少峰干脆再次提笔。
杨少峰越写越顺手。
合法杨少峰望着陈忠手里阿谁厚到吓人的信封发楞时,陈忠却把信封推到了杨少峰面前。
如许一来,都察院还能保持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么?
最起码你也得先进步百姓的识字率才行吧?
谁家好人的家书能把一个信封都撑得鼓鼓囊囊的?
朱重八你个老登折腾本官,本官反手就给你拉一坨大的。
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以后,杨少峰还特地说明,本身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知府,对于中书省和御史台、大理寺、刑部等等衙门的运转底子就不太懂,但愿朱天子多多垂询李善长和刘伯温。
既然他刘伯温不晓得如何弄一个审计衙门,那就干脆把他的御史台掀了吧,直接改制成大明顶检形式。
李善长和刘伯温不晓得如何弄一个审计衙门?
你肯定那些大字不识得仨的老百姓能看得懂官府的账簿,能搞清楚四柱清册法?
无法的摇了点头,杨少峰干脆提笔写了起来。
顶检和顶法都有了,那刑部也不能再闲着,也得改一改。
看着足足有九页的信纸,杨少峰差点儿就被气到原地爆炸。
并且空印赋税册子的题目也没有完整处理,只是玩的更加隐蔽一些。
再说了,眼下都已经是洪武三年的腊月二十四,眼看着没几天就要过年,你个老登俄然拿出来这么多的题目,你肯定不是用心给本官添堵?
调集乡间白叟进京问政,让乡间百姓能够监察处所官员,答应百姓去审计官府的账簿,答应百姓捆了赃官进京告状。
既然有了顶检形式,那大理寺干脆也改一改吧,直接搞成大明顶法形式。
都察院大要上不归丞相管,厥后也不归内阁管,能够说得上是一个独立的监察机构。
嗯?
不让他们出宫去见地见地,那不就是善于深宫,不识官方痛苦的典范?
如果本身没记错的话,大明在废掉行省轨制以后就是承宣布政使司卖力民政、提刑按察使司卖力司法再加都司卖力军事的省级布局,也确切能够算得上是分权分治。
如果还想打击更高的位置,拿到更高的报酬,都察院的官老爷们就要想体例调离都察院,而在调离都察院以后,本来被都察院监察的百官就成了本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