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陛下又看向刘洎:“侍中觉得如何?”
近几年关中各地风调雨顺粮食歉收,但过年开春即将开端东征,数十万大甲士吃马嚼每日里破钞军粮无度,关中各地现在满仓稻谷怕是一年就能给吃个七七八八,这等紧急时候千万不能使得关中的收成遭到影响,不然极易导致京畿不稳,遗患无穷。
这已经是代价最小的成果了,远远超出他的希冀。之以是成果会是这般轻松,最重如果一向扭捏不定未能下定决计的萧瑀判定了站在了他这一边,再加上萧瑀保举崔敦礼又将山东世家给绑上了战车,长孙无忌不得不偃旗息鼓。
现在制约皇权最大的停滞便是关陇贵族,拉拢江南士族、山东世家自乃题中应有之义。
群臣领旨,此事就算是临时告一段落。
关陇贵族就算勇于跟皇族叫板,那也是在江南士族与山东世家坐山观虎斗的环境下,只要尚存一丝明智,焉敢自取死路,与天下为敌?
可长孙无忌又能如何办呢?现在与皇族翻脸他也不敢,房俊既然给大师找了一个台阶,那必须就坡下驴,既没有逼得李二陛下大开杀戒又不至于使得关陇贵族颜面尽失,这已经是最好的局面。
似隋炀帝那般老子天下最大目无余子乾纲专断实乃取死之道,拉一派打一派才是霸道啊……
李二陛下看向宋国公萧瑀,问道:“英国公之发起,爱卿觉得是否可行?”
李二陛下当然因为文德皇后的原因不会对长孙家下狠手,可同为关陇一脉的盟友们却不会心胸仁善,一旦长孙家式微之势构成,这些往昔同气连枝的家属说不得就能伸开血盆大口扑上来,将长孙家撕咬得七零八落,连皮带肉的吞下肚去,骨头都不会吐出一根。
说简朴也简朴,唯“均衡”儿子罢了。
继而又稀有为大臣发起的诸多事件,朝堂之上君臣一并商讨决定,长孙无忌则一言不发,面色阴沉的跪坐殿上,神情阴翳,很有一股“生人勿近”的气味……
李二陛下见到大局已定,此事至此已经再也翻不起甚么风波,略微放下心,看向一向闷声不语的房俊,温言道:“房俊,你本身对此但是佩服?”
即使内心一万个不忿,但是面对眼下的情势,亦是无可何如。
但是题目的关头在于,他长孙无忌能够等得了多长的时候呢?
他此人固然有些时候脑筋一根筋,但更多时候倒是极其聪明的,天然晓得李二陛下这句扣问更多是规矩性子,不管他同意与否,实在都不能影响李二陛下的定夺,既然如此,又何必跳出来获咎李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