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二五章 文官联合[第1页/共4页]

杨师道出身弘农杨氏、王谢后辈,精擅书法、工于诗词,入唐今后深受高祖天子之正视,任命为上仪同、备身摆布,还将寡居的女儿桂阳公主下嫁。

文官对于“剐刑”极其讨厌,只不过明知此乃陛下立威之手腕,劝谏之时有所顾忌,现在既然杨师道打头阵冲了出去,有他在前边遮风挡雨,其他文官天然再无顾忌。

其宦途生涯可谓高开低走、晚节不保。

杨师道无法:“我已老朽,陛下之以是启用我镇守承天门,无外乎一个‘忠’字罢了,忠肝义胆、至公忘我,也就意味着孤臣独士、无所羽翼,需冲要锋陷阵、向死而生的时候念着忠臣,可谁又会去听忠臣的话呢?忠告顺耳啊!”

房俊固然“鉴戒”了很多诗词歌赋,可当下堂而皇之的“援引”王明阳之学说使得杨师道震惊失容,仍旧感到难堪。

对于文人来讲,盖棺定论之时的一个“美谥”,便值得他们去做任何事了。

杨师道无语:“这是让老夫打头阵,去接受陛下之肝火?”

“好,稍后归去我便让人清算,呈递御前。”

自汉朝以降,统治者们明白一个好的王朝必须极力按捺极刑的数量,必须拔除最残暴的肉刑。是以,隋朝制定了“五刑”:笞、杖、徒、流、死。

现在城楼下那些观刑的平常百姓,见残暴之法却津津乐道、群起而哄然,何曾有怜悯之心?

荀子则不然,他说“性恶”,人之赋性与野兽无异,皆趋利而避害,而凡是好的、有代价的东西,都需求通过尽力而获得,而这类尽力便是“善”,以是人道需求教养才会“善”,“善”是需求学习才气得来的,“人道之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咳咳!”

李承乾现在越是死力施为、压抑一众反对之声,将来所蒙受的反噬就会越大。

关于传说当中的“剐刑”,百姓只闻其名、未见其形,故而都簇拥至承天门前,一边大声怒斥如此科罚之残暴,一边猎奇的旁观刽子手如何一刀一刀的将人身上的皮肉割洁净。

刘洎也表示附和:“你那边筹办得如何了?”

杨师道早已致仕多年,且脾气软弱,不管如何“剐刑”之事都与他不沾边,更重如果陛下此番对其表达出极致之信赖,委以镇守承天门之重担,却仍旧能够挺身而出,甘愿驳了陛下颜面亦要收回朴重之言,如许的操守已经赛过朝中多数大臣。

时候还早,最早到达的刘洎与刘祥道坐在一处饮着茶水,议论着杨师道上书之事。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