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传到后宫,正与晋阳公主说话的皇后顿时喜笑容开,一手扶胸、一手拉着晋阳公主,欣喜道:“自陛下即位御极以来,朝野高低质疑不断、攻讦不竭,大臣们更是忽视鄙弃,以为陛下德不配位……时至本日,这‘万岁’之呼声响彻宫阙,才算是终究承认了陛下。”
曾多少时,这位房二郎最是受御史们欢迎,可谓“刷名誉”“刷政绩”之“神器”,脾气暴躁、胆小妄为,即便在朝堂之上也敢脱手打人,大声呼喝更是不在话下,当时候的御史多幸运啊,只需逮着此君狠狠弹劾几次,顿时申明鹊起、朝野闻名。
纵有一二豪门天纵奇才,却难以掀翻局势,科举测验之终究,取中的仍然是世家后辈。
这一手可实在是太狠了,除非能压服全部吏部衙门,不然谁想私相授受、安插官职,无异于痴人说梦。
少女熟读史乘、天赋凛然,等闲便看破当下朝局之走势。
斯须,李承乾在内侍引领之下到达殿内,坐于御座之上,君臣礼毕,大臣们纷繁跪坐于软垫之上。
只不过经过朝廷选官,数百进士之授官再不能如以往那般私相授受、安设于家属经略之地,以权力护佑家属之财产、职位。
李承乾神情和缓,并不料味压抑,温言道:“科举测验看似震惊了一些人的好处,实则并非如此,利弊得失想来诸位内心都清楚得很。”
即便躲在陛下身后,但耀目光芒谁能遮挡?
“惟愿陛下万寿无疆!惟愿帝国千秋万载!万岁,万岁,千万岁!”
李承乾看着李孝恭,道:“王叔执掌吏部,主持选官,定要仔藐谨慎,务必使得新科进士人尽其才,勿要遭到格外之影响。”
但实在谁都清楚,世家门阀把持教诲几百上千年,百姓不知书为何物,大字不识一个,即便在乡学、县学上几天课、读几天书,又如何能考得过那些自幼熟读文籍经义、受大儒传授指导的世家后辈?
全场寂然,声音在大殿以内回荡,震惊着耳膜,也震惊着民气。
因为既然记录名册之上,就意味着一旦呈现违规之状况,那是要追责的!
以是选官之背后必定触及诸多好处,不管法则多么周到、存眷如何谨慎,都必定有人铤而走险。
李孝恭跪坐于地,昂首道:“陛下放心,老臣已经制定了规章,凡新科进士,大家皆建名册,其籍贯、脾气、才气、家世,尽列举其上,每一个进士之选官起码需一名侍郎同一名郎中、两名主事结合商讨,不管授予何职,要在名册之上记叙启事,而后交由老臣签书画押、加盖官印,才气予以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