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在狱中,见王允不复书,心知求生有望。不由失声苦笑,想不到本身竟要莫名其妙之罪而死,真是不甘心呐。
张辽、高顺二将引了二千精骑,飞奔至郿坞外,时董卓弟董旻在此,奉侍老母。闻兵至,登城而视之,见是张、高二人。便道:“两位将军远来何事?”
董旻咬牙道:“吕布匹夫勾搭朝臣,害了你二叔,现在又使并州兵马来攻打我郿坞!”
那大汉道:“如此最好!”
张辽欲赚城门,便曰:“奉太师诏而来。”
因而即令甲士收蔡邕下廷尉定罪。群臣大惊失容,欲起而救之。方开言,王允便大袖一拂,离席而避之。世人不欢而散。
皇甫嵩军队到了长安,吏民得知郿坞沦陷,董族尽灭,欢声动天,欢歌载舞不断于道。董卓既死,朝廷深恨之。乃陈董卓尸首于市,供士民旁观。天渐热,董卓尸渐腐坏,流脂于地。守吏燃火置董卓脐中,不数日,董卓化为一团灰灰。有袁氏弟子,犹不解恨,赴郿坞,尽掘董氏之尸,放火烧之,扬灰于路。言欲使董氏身后亦不得安宁。此正挫骨扬灰之恨也。
马日磾无功而返,返府独坐很久,乃叹曰:“王公其不长世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
皇甫嵩在外,使牙门将抱名册监斩,除董旻被射死,董璜死于乱军外,其他董氏族人,无一遗漏。
蔡邕因而在狱中,请纸笔,向王允写了封很有诚意的信,解释了本身之前所说之言的底子启事,又列举了本身和董卓之间的各种以证明本身不是逆党。最后恳请王允,乞黥首刖足,但留一命。不是他蔡邕惜命偷生,而是他想留此残躯,续成汉史。蔡邕于汉灵帝期间,便受命与诸大儒一起继写《东观汉记》至现在。事未成而身先死,他死不瞑目啊。
董璜顿时便慌了神,急得团团转,道:“这可如何是好!这可如何是好!”
蔡邕一下狱,便有一伙人,趁夜行动,劫了蔡氏长幼,又把蔡邕所著之诗、赋、碑、诔、铭、赞等诸文,个人打包,偷运出城。时长安城大乱初平,蔡家高低失落,一时之间官府竟不察。
王允此时声望一时无两,其脾气又刚棱疾恶,换成现在的话说就是吃软不吃硬,你偏要如许,我就偏不准如许……见诸臣皆言蔡邕可赦,太尉亦上门为其讨情,不由肝火中烧,如何滴,这大汉朝缺了你蔡邕就还玩不转了是吧?我偏不赦!因而对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代。方今鼎祚中衰,神器不固,不成令佞臣执笔在幼主摆布,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